▼
走进校园和社区义教义演,传播非遗潮剧;走访请教老艺术家,开展潮曲艺术的整理记录工作,留存古老唱腔艺术的珍贵资料……潮曲清唱家余琼莹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已故潮剧艺术家姚璇秋的入室弟子,为传承潮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她一直在努力着。
2022年,她发起申报的“潮曲表演唱”项目,入选汕头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她在汕头开放大学主讲的特色课程《用地方方言唱响非遗——潮剧、潮曲传承微课进社区模式初探》,入选由教育部主办的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首批启动名单。
一张招生海报,开启追梦潮剧之路
琼莹是饶平黄冈人,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艺术潜质,这种潜质既来自于天分,也得益于后天的熏陶。琼莹的父亲是一名超级潮剧迷,家里储存大量与潮剧有关的录音录像带。琼莹因此也喜欢上了潮剧。不过那时候,她对潮剧的认知如同一张白纸,倒是在绘画上已初露才华,是学校的美工好手,高中读的是美术特长班。
1991年夏日里的一天,琼莹在教室门口看到一张汕头戏曲学校的招生简章。这张小小的海报,搅动了她的心海,将心底那个沉潜已久的潮剧梦重新唤醒。琼莹想去试一试,父亲很支持女儿追求自己的梦想,鼓励她说,就当是一次锻炼。
当时的考场就设在汕头戏校二楼的练功厅。考试的当天,人忒多,练功厅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人。那一届的“考官”有王志龙、朱绍琛、范泽华等,都是潮剧界资深的名师。前来报考的考生,不少已略有基础,有的懂音乐,有的会唱曲。琼莹一看这阵势,慌了,她从没跟老师学过,只是跟着家里的录音机自学,感觉希望渺茫。轮到她唱的时候,她唱了姚璇秋个人专辑里的一段曲《不到头来心不甘》(《松柏长青》选段)。不过她发现,唱曲的时候,面前的十多位“考官”,有的不时交流讨论,有的还对她点着头。考试过后,余琼莹被录取了,成为戏校首届群艺班的学生。
一曲研磨半年,潜心锤炼厚积薄发
第一天上课,朱绍琛老师给她和弦,教她唱曲。朱绍琛原为歌唱演员,以唱声见长,是潮剧《春香传》的首唱者。余琼莹小时候家里就藏有朱老师演唱的《急子回国》录音带,没承想能得名师亲炙,当天晚上她兴奋得睡不着,在日记中以《如鱼得水》为题,写下学艺感受。她非常珍惜名师亲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一有时间就泡在练功厅,连周末也不回家,为的是争取多一些时间练功和学习。
琼莹的音色好、音域宽,在校时常负责清唱和帮声,1993年更登上首届国际潮剧节舞台,在综合晚会中清唱了《告神》唱段。小荷露出尖尖角,未毕业时,余琼莹便被安排进曲艺团。
工作近30年来,余琼莹常年活跃在演出一线,参加“周五有戏”“戏亭印象”等惠民以及慈善义演扶贫演出活动,演出场次不计其数。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提升唱声表现力,并专诚拜姚璇秋为师,苦学《扫窗会》,以戏带功,锤炼潮剧艺术。为养声,她常年保持早睡;为增强气息,她长期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成名之后,琼莹依然保持谦虚、勤奋,她的认真和拼劲让人颇为感动。最近笔者创作了一首红色题材的潮曲,请她主唱,她当即应承下来。这首10分钟的曲,历时近半年才完工,期间她多次与主创人员一起深入乡村实地采风和拍摄。为唱好曲,她与作曲、另一主唱王锐光反复交流推敲,多少次在录音室挑灯夜战到深夜。制作完成后,她一字一句鉴听,一帧镜头一帧镜头反复地细“研”,力求尽善尽美。琼莹说,艺术总难免有遗憾,但文艺工作者要有追求完美的心。
走进社区校园,让更多人感受非遗之美
星光不负赶路人。努力和自律,凝结成了艺术的结晶。这些年来,她在各个舞台、赛场上频频脱颖,艺绩斐然,曾获得中国曲艺节精品节目奖、最佳民族曲艺专辑奖、广东省曲艺大赛金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潮汕三市潮曲唱腔大赛金奖等20多个奖项。她采用潮剧传统标准唱法,咬字纯正,声幅厚实,唱腔“有肉”,归韵自然,多次出版潮曲专辑,2014年举办个人潮曲唱腔艺术专场。演出之余,琼莹并没有落下她的绘画老本行,一有时间,便拾起画笔。画画,成为她提升个人艺术素养的必修课。
琼莹每天都没有闲着,经常走进校园和社区义教义演,为学子和群众讲授潮剧知识,传播唱腔艺术,让孩子们从小认识潮剧,让更多人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正值盛年的琼莹,目前正处在艺术厚积薄发期,相信未来会有更精彩的呈现。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