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本潮州戏文五种》,是一部凝聚了多位专家学者的汗水与心血,经过几十年风雨飘摇才集成的潮剧文献。剧史专家林淳钧在其《潮剧艺术欣赏》一书中就开宗明义的指出:“这是潮剧历史见证物。如果从《荔镜记》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剧历史的绝对数字也有430多年了”。一贯关爱潮剧事业的首长吴南生对《明本潮州戏文五种》的出版工作,大力促进,并为之作序。他在序文中指出“这些潮州戏文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和潮剧的历史源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今后潮剧的发展创新,也将起到它的作用。”
    《明本潮州戏文五种》所载的《刘希必金钗记》、《蔡伯皆》、《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附刻的《颜层》属说唱形式的本子不计入)五个剧本,基本上都已发挥它的作用。早在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后不久便带着已经整编演出的《荔镜记》(《陈三五娘》)、《苏六娘》上京献演,博得了潮剧是“南国鲜花”的美誉和“莎士比亚亦不过如此”的赞评;1962年初,吴南生同志又带着潮剧院的剧作家谢吟、魏启光和笔者到澄海住了几个月,根据《明本潮州戏文五仲》中之一的《班本荔镜戏文》重新整编成《续荔镜记》(《陈三五娘》下集)并于同年由潮剧院一团演出,1979年再由一团带到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地访演。《金花女》一剧亦是于1962年由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整编演出,1980年由一团带出国,1997年带到台湾访演,当在台南演出时亦出现一个精彩镜头:《金花女》演至刘永要上京赴考,鬻字无人间津,苦无盘缠,愤急交加时,在台下看戏看得忘情的一位潮籍乡亲当场掏出钱来叫其孙儿送到台上给刘永(陈学希饰演),他高声向陈学希说:“把钱收起,勿误科期,赶快上京赴考。”此事一直传为美谈。至于出土的《蔡伯皆》(即《琵琶记》)是全国戏曲剧种共有的大传统剧目,近期已有澄海潮剧团根据郭汉城老师整编的《琵琶记》改编上演。至此,《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就只有《刘希必金叙记》一剧,未经整理上演,未发挥其应有作用,我认为,这潜德幽光应发扬。
    《刘希必金钗记》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不可多得的剧本,自它被发掘出土之日起,便得到汕头市文物专家、曾任汕头市文化局副局长陈历明的亲切呵护,从每一页的修缮,每一字的摸索,他都全神贯注,他吃透了全剧内容之后,把研究成果写成:《金钗记及其研究》一书,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纳入“潮汕文库”出版了。这对于我们编写为上演剧本,很有帮助。
    《刘希必金钗记》是一出以生旦为主角、演悲欢离合故事的喜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结构,它具有荆、刘、拜、杀的南戏特点。当然,目前这个剧本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但已有新奇的场景和情节,如番邦公主要招刘希必(又名刘文龙)为驸马时,出现场景就不堕陈套,现场不出番王、番后与公主,而只由一个宫中丑角来与刘希必陈述利害,使刘受招,干脆俐落,至为爽人。此剧若能细工加以整理排演,做一番“去芜存菁”的艰苦工作,是能够充分发挥潮剧艺术特色,成为攀登“雅俗共赏”艺术审美最高境界的优秀剧目,更何况它又是在潮州生根的出土文物,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剧目呢。

你是本文的第124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3-01-05
作 者: 李志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