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讲到小学六年级的陈邦沐被潮阳元华剧团招收为演员,在剧团里呆了40天,就被送往汕头戏曲演员训练班培训一事。
汕头戏曲演员训练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所培训潮剧演员的机构,由广东省戏曲改革委员会汕头分会与汕头专区职业剧团办事处联合创办于1956年4月16日。
数百年的潮剧发展历史中,潮剧的传承靠的是民间班社师带徒模式,培养传宗接代的艺员。艺人地位低,都是贫家子弟才入这一行。入行是卖身,一般卖身期为七年十个月,此期间童伶没有人身自由。教习童伶的手段严厉甚至残酷,故称“苦班”,随戏班进行,每到一地,草席铺就,童伶围坐一圈,教戏先生一字一句教唱,一招一式教练,童伶倘有差错,便吃教鞭。
旧时流行于揭阳一带的《童伶小丑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当初卖我入戏园,身价写我八十银。
就调我身来学戏,任学都是唔上妆。
要做小生无人才,要做武将(不+会)相刣;
要做花旦无喉底,要做乌衫(不+会)悲哀。
教来教去无上脚(角色),做个小丑站棚畔。
潮剧历史上也出现过学馆式的培育机构,有些比较讲究效率和质量的班主,为了避免随班教习童伶费时,便把教戏先生和童伶安排在固定的场所。清末同光年间庵埠有个武官叫陈承田,曾在方耀麾下任要职,人称“总戎”。他嗜好戏曲,营置戏班,将书斋后面的“西园”作为戏馆,集中培育童伶。由于驻馆安定,又延聘名师,教习严且得法,收效甚著,戏馆成为他营建戏班的阵地。他先后创办八个潮剧班,都以“新顺香”为名,从“一顺香”到“八顺香”。这八个班活跃在潮汕乡镇,有的还落脚于新加坡、泰国等地。
1952年潮剧废除童伶制之后,舞台上的生、旦角色便必须由青年演员来担任。各剧团迅速从社会上招收女青年,随团培训。当务之急是要更有效地培育青年男演员,而这个任务靠各团零敲碎打,以传统的师带徒的方式难以解决好。1956年4月诞生的汕头专区戏曲演员训练班即肩负了这个使命。这个在汕头市商业街二亩地瓜地搭建而成的学习班是潮汕地区创办戏曲教育的初始阶段。
当年的《工农兵》月刊曾对此有过报道:
开办学习班,是为了有计划有领导地加强演员对戏曲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对表演、唱工的训练,并结合政治、文化学习,以提高演员的政治水平和艺术水平。
看看当时训练班的师资阵容:广东省潮剧团团长林澜、剧改会研究员王江流教文艺理论课,剧改会研究员张伯杰教乐理、声训课,剧改会主任吴伙、剧团办事处主任饶恕教政治课,文化课由中学教师兼课,剧团办事处副主任陈炳光担任组织管理工作,兼班主任。训练班虽然是短期进修,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看,已是一个新型戏曲教育园地,不但在潮汕历史上不曾有过,在广东省内也属先例。当时省文化局副局长林山曾亲临训练班,鼓励大家把训练班办好,还拨款给训练班铺设木地板。
从1956至1959年,学习班一共办了四期,共六个班,进修培训了173名学员。除潮剧演员外,惠阳专区的正字戏、白字戏和西秦戏的演员也参加学习。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