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雨绵绵,来义安城看潮剧的观众却络绎不绝。潮剧演出活动是新加坡义安文化中心主办、新加坡潮州总会协办的潮州文化美食节的重点节目。演出团队是中国汕头文化艺术学校。
新加坡最早是通过1962年由香港新联公司拍摄的彩色大型电影纪录片《乳燕迎春》,对新中国潮剧人才的“摇篮”——汕头戏曲学校(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前身)产生了美好的印象。这部罗志雄导演的电影纪录片《乳燕迎春》,展示了学校训练不同行当学生学习基本功的情况,也留下了著名演员姚璇秋、萧南英在母校,为在校学生教演《陈三五娘》中“扑蝶”一段的珍贵镜头。更可贵的是影片还录制了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们演出的《芦林会》和《刺梁骥》两个折子戏。这两部戏,成为新加坡许多潮剧社学习与演出的经典剧目,传演了几十年,常春不老。
1994年,汕头戏曲学校与新加坡续缘。受郑仰铭社长领导的南华儒剧社邀请,戏校师生第一次来新加坡。当时在新加坡黄金戏院连演十天,盛况空前。领队的是当时汕头戏曲学校校长、新加坡观众所熟悉的著名演员范泽华。戏迷争睹心仪的偶像,对她管理好学校既赞赏也惋惜,感叹潮剧舞台上少了一名大将。那次戏校南来,最叫观众开心的是他们看到新一代演员演出的《刺梁骥》和《卢林会》。手持善观气色四个字的白布招儿的万家春一出场,观众在台下也小声唱着“为相士气自陶情……”这个江湖相士是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当时主演《穆桂英招亲》和《双喜店》的14岁小演员林嘉,在许多年后受新加坡戏曲学院聘请,成为新加坡戏曲进校园的优秀园丁,并辅导多个业余剧团。这又是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与新加坡的另一情缘。
这一次,主办方选择了新加坡黄金地段乌节路上最热闹的义安城广场为潮州文化美食节的演出活动地点。因为是雨季,主办方搭起帐棚,舞台两侧的小食摊和各种潮汕食品有透明塑料隔开。买食物的观众还可以一面排队一面看戏。主办方想得十分周到,戏迷们万分开心。
三天里,由张鹰校长带队的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演了六场戏。节目包括了潮剧折子戏,潮语小品、潮州大锣鼓、潮曲和潮州歌册演唱。有观众说:“下次希望学校能带一、两首潮乐演奏曲目来。潮州音乐蕴含着潮汕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从戏剧的角度看,给观众带来欢笑是小品的主要特征。小品要演得好,关键在于是否有通过可笑的人与事,揭示人生哲理。小品也考验演员的即兴能力。这次演出的《红箱缘》和《三老李的婚事》两个小品,给观众带来欢乐的时刻。
潮州歌册演唱受老一辈观众的特别关注。它是年长者深刻的文化记忆。记得祖母在1953年南来时,就带着几本歌册。她淳朴的想法是到新加坡后,可以唱给孙儿们听。“潮州人应该了解潮州文化。”这次选了《英台行嫁》,由林烁烁演唱。唱法与我祖母或前辈演员陈楚卿唱法有所不同。祖母在家唱歌册当然没有伴奏,没有太多的旋律变化,主要是把故事哼唱给孙儿听。但现在发展出来的歌册新演唱法,把重六、轻六、活五等潮州曲调适当融进去。节奏和曲调,随着内容变化,增添了美学价值。
戏曲表演要做到深入人心,演员要以感情准确的演与唱塑造人物形象。令人欣喜的是几位青年教师的表演很出色。过去看过张树桐的戏,欣赏他的表演。如今当了老师,表演更生动出彩了。他主演了最后一晚的《南山会》和《春草闯堂》两个选段。同是丑扮,他演出两个不同人物的心境。分别与杜冰玲和蚁燕丹配搭,很有默契。
戏曲传承、传播,人才培养是关键。新世纪要求年轻人懂得应对复杂的时代变化。艺术学校必须下功夫提高文化教育的质与量,发挥拥有多种学科师资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培养更多的潮剧人才,使之成为具备创意思维、文化自信、社会意识的艺术工作者。我们热切期盼,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为潮剧培养新型艺术人才做出新贡献。让南国鲜花花开四季,香飘万里。
(本文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