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妈宫戏台
汕头开埠后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潮剧正处于充满朝气的发展阶段,不断改革,顺应潮流,为时代而歌,为时代而唱,极大地发挥以文艺形式宣传和影响人的积极作用。
汕头开埠,对于汕头是划时代的大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事,影响及方方面面。
首先是从思想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冲击,汕头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开埠给它带来了历史的机遇。此前,它只是一个小渔村,其发展可以说是从零开始。这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它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传统保守的势力相对薄弱。人来自五湖四海,潮汕各地,梅州等地,还有外国人。而因为是港口城市,南来北往者众多,所以,种种新思想、新文化纷至沓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汕头商埠的城市特色,就是开放的文化,海纳百川的襟怀。一切刚开始,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精神的人们使这里呈现出变革的气象。
如此背景下,潮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俗文艺形式,必然首当其冲,于是,出现了勇于改革的潮流。观照这个历史时期潮剧的发展情况很有意义。
从潮剧本身发展的过程看,这是十分重要的关键阶段。潮剧源于宋元南戏,与备受士大夫欢迎的典雅昆曲不同,它显得更下里巴人。由此也造就了它善变的艺术特点,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善于吸收,善于改进。比如音乐上就有更多其它元素加入,语言更贴近本土,生动活泼,而故事也不都是演绎历史,更善于就地取材,把本地的故事搬上舞台。当然,汕头的开埠也对其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新思想以及中外文化的碰撞,开阔了潮剧艺人的视野,而层出不穷的时事,也大大地充实了潮剧的舞台。而这里的人是现代意义的城市里的市民,而不是乡村或传统府县里的百姓,他们对潮剧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从中获得快乐,也想从中了解一些新的道德和文化。
从城市发展方面看,我们可以通过对这时期潮剧状况的观察,捕捉到汕头城市迅速发展的脉络。上世纪30年代是汕头发展的黄金时期。开埠之后一二十年的筚路蓝缕,使汕头迎来了它的第一次辉煌。潮剧的发展与此同步,所以,它的发展的轨迹,也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汕头的蓬勃生机以及开放的思想、创造的活力。
当然,潮剧的改革也与当时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戏曲改良活动分不开。1904年,陈独秀在其创办的《俗话报》上发表文章《论戏曲》,认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故主张“要多多的新排有益风化的戏”,不演“神仙鬼怪戏”和“淫戏”,“除去富贵功名俗套”。而柳亚子在中国第一本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中也号召“梨园革命军”“独于黑暗世界,灼然放一线之光明,翠羽明珰,唤醒钧天之梦;清歌妙舞,招还祖国之魂”,“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呼吁要编演“壮剧、快剧”。从这些充满激情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已意识到戏曲在教育人民上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娱乐功用,更有教育的意义,是寓教于乐。这种思想的觉醒,必然带来戏曲改革的迫切要求,于是,戏曲改良运动在南北风起云涌。
戏曲要么改革,继续发展,要么被时代淘汰。在这种形势驱动下,潮剧的改革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于是,有改革思想的潮剧艺人纷纷创作应时的作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近代戏曲条目中就记载说:“还有潮剧艺人演出《林则徐》,1872年闽剧艺人演出了《古田案》等反映现实斗争的新戏,这些活动实际上可以说是戏曲改良活动的先声。”林则徐虎门烧鸦片是时事,却很快就在潮剧舞台上有所反映。可见,当年戏曲改革风气之盛。目前,潮剧《林则徐》保留下来的剧本还有三种:《林则徐戒烟》《林则徐审抱骨》《林则徐烧英鸦片》。这也证明了其时改编林则徐故事入潮剧是一种潮流。据史料记载,潮剧取材于时事新闻的作品还有不少,如《徐锡麟》《秋瑾》《女英雄记》《印度寻亲记》等,人们称之为“时事新戏”;此外还有改编外国戏剧的作品,如老一辈潮剧艺人陈铁汉、谢吟就把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改编为潮剧《一磅肉》等。这些戏就是“改良新戏”,也称“文明新戏”。
“文明新戏”的产生有其大的历史背景,却也是开埠后的汕头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开阔视野,没有市民对新鲜事物的乐于接纳,像《一磅肉》这样洋味十足的潮剧是不可能受到欢迎的。
“文明新戏”的兴盛也跟“五四”新文化运动很有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北而南,影响不可忽视。当年,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先后在《新青年》撰文,批判戏曲中的封建思想及文学上、艺术上粗俗下流的流弊,提出“改革旧戏”的口号,力倡用新剧即话剧来取代旧戏。这些观点都对潮剧的改革产生影响,潮剧艺人中有新潮思想者积极响应,并身体力行,创作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带给人们视听上的冲击。正如王永载《潮州民间戏剧概观》中所说的:“在白话剧运动流入潮州时代(民国八年,“五四”运动以后),当话剧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时候,潮剧也受其直接间接的影响,这时期除演古装戏外,渐渐向话剧的剧材及演出方式模仿,在这时期剧材是相当丰富的,而且有尝试创作的勇气。”
这种改革不止于内容,更包括演出形式。于是,潮剧更加自由,充满着浪漫的情调。比如舞台的布置,废除以前的布幕,大胆模仿话剧的布景。新创了不少曲板,演员的表演也不像以前那么拘谨呆板了,服装化妆也更趋现代。
潮剧的近现代发展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出现了改编电影成潮剧的现象,如当《火烧红莲寺》的电影风靡全国时,即被潮剧艺人第一时间改编后搬上舞台,为了达到逼真效果,电光、水景、火景等新技术手段也被搬上潮剧舞台。而不少有名的电影,如《姊妹花》《渔光曲》《都会的早晨》《空谷兰》《人道》等,也纷纷被改编成潮剧上演。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没有任何顾忌,有什么想法,就大胆地创新。或许只有在汕头这个开放的城市,才能够如此,可以如此。一方面是毫无顾忌,敢于改编,另一方面是乐于接受和能够欣赏。这就证明,那时汕头市民的思想是多么开放和豁然,能够接纳种种新潮的东西。这是一个活跃的、充满朝气的城市,也是富于吸引力,吸引着千千万万有梦想的人们前来开发的城市。
近现代潮剧的发展,也始终伴随着革命的风云。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者都参与了潮剧的改革,发挥其宣传的影响力,以推进革命运动。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工人农民运动蓬勃开展,在大革命高潮中,共产党就曾组织梨园工会,发动36班潮剧艺人进行了两次罢工;第二年因罢工而被班主开除的艺人又组织了剑光、剑影、剑声剧社。北伐期间,潮剧艺人则创作了《请命从戎》和反映五卅运动题材的《上海案》上演,有力地配合当时的国民革命的宣传。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共产党领导的大南山根据地也建有赤花剧社,并辟有红场剧场,创作上演过现代戏《平江潮》,还演出了不少适应形势,为革命鼓劲的短戏,深受欢迎。
综观汕头开埠后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潮剧,正处于一个充满朝气的发展阶段,不断改革,顺应潮流,为时代而歌,为时代而唱,极大地发挥以文艺形式宣传和影响人的积极作用。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