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琵琶记》被誉为传奇之祖,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讲的是东汉陈留郡秀才蔡伯皆,遵父命上京考试,得中状元,他虽言明已娶妻赵五娘,仍被牛丞相藉王命迫招为婿,又因故和家中断绝音讯。当时,陈留郡正值灾荒年景,伯皆之妻赵五娘在家供养公婆,最后把出嫁的衣物都卖掉,养活公婆,而自己吃糠团充饥。公婆最后还是饿死,赵五娘埋葬了公婆,独自进京寻找丈夫。因为没有旅费,只好以道姑打扮,身背琵琶,沿途乞讨,历尽辛苦,终于在牛府找到了蔡伯皆,夫妻于是团圆。

潮剧现在有几个折子戏是出自这出戏的,如《墓前别》《赵五娘上路》《认像》《拷打三不孝》。其中《拷打三不孝》是有些剧种加上去的,原本没有。

蔡伯皆即蔡邕,蔡文姬之父。蔡邕没干过弃亲抛妻之事,但国人不管,楞是把这些事安在他身上,这出戏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

这出戏,我是喜欢的,最感动我的是里面体现的人伦,真是温文尔雅。

伯皆娶妻赵五娘,婚后不久便被望子成龙的父亲赶去赴考。从此,新妇便代夫执人子之礼,在家奉敬翁姑,不辞劬劳。单是忙碌劳累还好,偏遇饥荒灾年,竟值三年!那情景是树皮削尽草根绝,饿殍遍地无人埋。这期间,五娘卖嫁妆以维持生计,还遭遇婆婆的误解,她没人可依靠,只能自己排解。小媳妇迅速成长。一家人都在盼望伯皆,但每一次直到望穿秋水都不能等到人来。蔡邕父母未能熬过这场灾难,双双饿死。这时候,伯皆依然音讯杳然。五娘为公婆尽了最后的孝道,剪云鬓,卖青丝,十指磨破造坟台,并为公婆描了临终的容颜,然后拜别邻右张太公,去京师寻找丈夫。

可以说,伯皆娶她是来代他尽孝的。而这个女人,与他仅有两个月的夫妻情份。

然而,一日夫妻,一世夫妻。五娘是笃信这个理的,所以她无怨无悔,尽心赡养这对老人。

到墓前辞别公婆之时,她与张广才张太公有过一场发自肺腑的谈话,太公提醒她,数年不见,万一她的良人变了……

想当年你夫蔡邕在家之时,你青春娇媚,如今遭这饥荒,形衰貌怯。唉,正是:桃花岁岁皆相似,人貌年年大不同。

到那时,他是春风得意,而生活的磨难,往日的红颜娇妻已成黄脸婆,巨大的反差已是可见,还有那看不见的心肝,要有心里准备,若是他枭情将你负……

五娘一听大吃一惊。她对太公说:

闻言语恰似那万箭穿心,结发夫妻恩义重,难道他一朝显贵便相轻?

现在有的唱段改了两个字,“难道他一朝显贵便变心?”这样改更通俗,但我更喜欢连“相轻”都不能接受的那个社会。赵五娘是相信这个世间赤绳一系不改移,我纵然不与你在一处,但我永远是你的妻,你也永远是我的夫,不管你看没看见,我都必然会尽一个妻子的职责,忠贞于你,为你分忧;而你必然如我,承担你该承担的责任,尽人夫之责。所以,不要说到“变心”,单就“相轻”,已经不可置信,令人吃惊!

此时的五娘处境怎样呢?“上无登天之托,下无瓜葛兄弟。”这是她的形容。她没有什么外力可以倚仗,所以,“若是他果然富贵忘贫贱,赵氏女好比做失群孤雁无处容身。”但她却敢质询“显贵相轻”的合理性。她的善良是社会孕育的,这种土壤包括对她及夫家恩高德厚的张太公。

伯皆怎么想的呢?

当他看到画像的时候,他有一段心理活动:

他既是我爹娘,假若是我那老爹娘,五娘妻颇贤良,在家中奉侍姑嫜。她做得纺织针黹,么我的老爹娘,怎穿着如此破损衣裳?……他既是我爹娘,假若是我的老爹娘,陈留郡遭逢这等饥荒,做乜没个媳妇来相访,么我的老爹娘,少不得似此这般凄凉形状。

看到画像中人穿得破烂,就判断这不太可能是自己担心的事情,家里贤良的妻子擅针黹,不会让自己的公婆穿得如此模样,所以,这对衣衫破损的老人不会是自己的父母。爹娘有难,第一反应就想到有留守家中的妻子,妻子,是他留给爹娘的保障。从一个女人的角度,特别是一个现代女人的角度,这句话说起来未免有些让人悲哀,但那也是蔡伯皆对两姓缔婚的笃信,他可以把后背完全交给妻子。他认为妻子会替自己照顾好父母,他既然敢有要求,他必定要有担当。

所以,“相轻”已难忍,又何堪“变心”!

连“一朝显贵便相轻”都难以容忍的社会是个美好的社会。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