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阳市区东山的西北,有一个村落,名为“砂松村”,但人们口头上都称之为“曲脚神村”。为什么呢?有人以为是因村东山坡下的一座古庙,庙北有两棵古榕(揭阳人称榕树为“神树”),树身不高,树冠很大,下边曲茎虬根,有如蟠龙,或是因其弯弯曲曲的下部,故而称为“曲脚神树”,村因树而得名吧。
  其实不然,据村中老人所说,原因是村后有一座小山,古时称为“沙母岭”,因经多年雨水冲刷,细沙与红土被冲走,剩下的都是粗大的沙粒,潮人称大粒沙为“沙母”。古时,村建于沙母岭南坡上,流水冲沙,在村前积聚成一弯曲沙丘,久而长着许多榕树,这片沙丘与山坡上的村庄,把寨前一片低洼地围成一口长形池塘,使村子面水倚山,近抱榕树沙丘,有水有树,环境调和,成为一个美丽的水山庄,住山厝,耕泽田、烧山柴,生活舒适。揭阳人有称长于水边的小树林为“树砂”、“砂洲”。这里沙洲弯曲,且长着榕树,潮汕人称“榕”为“神”,称神树为松树(如“松柏”称为“神柏”),故称为“曲砂松”,由地名特征而转化为“曲砂松村”,再为了简便而称“砂松”。
  至于称“曲脚神”,则可能是有意取巧。“曲”有乞和克二音。“砂”与脚音近,“松”说为神是潮汕话习惯,故才把“曲砂松”讹为“曲脚神”了。潮汕地方,把名歪曲了的事是很常见的。
  砂松村人姓彭,在揭阳中属于小村,但却是出自于名望的大族,是彭延年的后代。
  彭延年,字舜章,号震峰,北宋时代人。原籍江西庐陵,传说是大文豪欧阳修的表兄弟。北宋治平元年(1064)中进士,初任福州推官,政绩突出,擢为大理寺少卿。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并提了许多不同政见,触怒了皇帝,被贬到潮州知军事(实际是任知府职务)。任职期间,正值潮州地震,又洪水成灾,贼寇横行的艰难时代。他保卫州城,身先士卒,扶贫济困,倾尽私蓄,教民生产,废寝忘餐。故使潮州地方转危为安,迅速稳定,生产发展,政绩卓著,声望极高。后被朝廷召回,官复原职,又派出使番邦和谈,不辱命,因此提为正卿之职。但彭延年此时已经饱历官场险恶,认为:“清苦胜富贵”、“贫活足安生”,便无心官场了。不久,便告老不仕,见潮州民风淳朴,土地肥沃,民望又高,便举家落籍于浦口村(今梅云厚泽境内),成为彭氏开粤之始祖。后葬于梅云紫峰山浮丘上,至今犹存。人称“彭知府墓”。
  彭氏在潮子孙,发展很快,并都到四处再创家园。其中一脉,于明朝中迁往丰顺县良定居,发展至清朝初年,有彭玄机公又重入揭阳创祖,其后代明耀公,潮汕彭氏二十二代祖带了子孙,选址于砂松村建立乡寨。
  明耀公开创砂松村时,在沙母岭山坡乡寨,仅有二三十人口而已。因此地山坡土地贫瘠,泽田又少,所以发展很慢,终属小村,又于旧社会封建势力,小村常是大乡的欺凌对象,直至解放,二百多年来,全村也只有300多人而已。
  解放后,贫弱的小村翻了身,分得土地,不再受大村的欺凌,因此发展很快。而今,砂松村的面积,比解放初扩大了10几倍,从梅兴公路起,至旧村沙母岭,楼房一排排,有规模鳞次栉比,水泥村道纵横交错,绿树成阴,有如一座小型城市。村后的沙母岭,原来只有粗沙,长着杂草与荆棘,路人不敢近前。现在开辟了一个天然园林,建上凉亭摆上桌椅,种上花木,成了一座公园。砂松村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新农村变化的缩影。

你是本文的第744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12-04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