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开拓精神的潮汕黄氏,从黄河流域一路向南迁徙,终于在潮汕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开枝发叶,可谓花繁叶茂。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从山地走下平原的,富饶的韩江三角洲给了他们施展拳脚的更广阔天地。但守成和贪图安逸不是他们的本性,在定居潮汕之后,又把眼光投注向浩翰的大海。就是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朝廷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森严,规定“片板不许下海,点货不得贡番”,也就是不允许人民在海上和各国通商往来。但潮汕黄氏却敢于冲破这种束缚,他们是潮汕人反“海禁”急先锋。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中期,定居澄海埭头乡的黄海如,就敢于反抗朝廷禁令,和东南亚商人在海上通商互市,因此而获巨富,名闻县邑。因而惊动官府,动用武装力量进行缉拿。黄海如不得不弃家逃走,不知所终,有人说是潜逃到了东南亚,在那里定居。他经商致富后开始营建的庄园也半途而废,但直到解放后仍存在的遗址却是高垣厚垒,规模宏大,至今当地人仍津津乐道,视他为传奇人物。而黄姓人也没有因为朝廷对敢于打破海禁政策者实行血腥镇压而退缩。明朝隆庆年间,黄海如的同乡,曾与他一起在海上从事所谓海上“走私活动”,其实是与东南亚商人互市的澄海人林道乾,收罗黄海如的手下伙计,利用他的海上关系和贸易渠道,继续与在海上南洋各国商人以物易物,获利颇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上“走私集团”,朝廷对他恨之入骨,称他为“海上强人”。派兵对他几次围剿,都无法把他扑灭,他“横行海上三十年”,最后率领潮籍子弟兵八千人,登上泰国南部的北大年港,在北大年港永久性居住,成为第一批大规模、有组织的移居海外潮籍侨民。这八千子弟兵中,有不少是黄姓人。连林道乾本人在流亡柬埔寨时,也化名黄梁遇,可见其手下黄姓人数之多。到了明末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组织武装力量抗清。他以南澳岛为基地,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最后,清朝为了割断郑成功与大陆人民的联系,采取斥地政策,沿海50里内筑小堤为界,界内人民百姓、村落庐室全部强迫放弃,有敢越界者杀无赦。郑成功下了收复台湾决心,在南澳岛征兵近万人赴台。这近万人的队伍全部是潮汕人,其中大部分是饶平县、澄海县和南澳本岛人,他们后来全部在台湾落户安家,其中有不少也是黄姓人。以至在郑氏家族归顺朝廷,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清政府仍对潮州与台湾之间的交流怀有戒心。虽放宽了大陆人移民台湾的限制,却只允许福建漳州和泉州人,特别是漳州人渡海赴台从事垦植开发,不允许潮州人赴台定居。直到康熙末年,对潮州人赴台湾的限制才逐渐取消。才形成潮州各县各姓氏以家族形式移居台湾的局面。这个潮州人以合法的身份移民台湾的高峰期出现在乾隆中叶,其时清政府进行了对台湾的开发计划,急需大量劳动力。由潮州赴台移民开发的以饶平人居多,其次是镇平人(今平远县)。饶平县人移民台湾又以三饶镇为人数最多。共有詹、黄、邱、林、张、许、邓、杨、肖、赖、王、周等十多个姓氏。黄氏为饶平三饶举足轻重的大姓盛族,当时自三饶移民台湾的黄姓人应不在少数。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三饶的黄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都有于清代中期向台湾定居者。但由于是后来者,他们移民台湾后遇到的情况可以说和我们的先祖自中原移民潮州的境遇相反,潮汕先民自中原迁移潮汕,因为较早先到,故多居住沿海平原地区。而潮汕人移居台湾后,因为沿海平埔和富饶地方已被先期赴台的闽南人占住,只能择山埔地而居。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以潮州各地命名的村落、山地、街道、河埠、田围等都处于山区地带(当然现在也已相当发达),就带有明显的那个时代的烙印。如台南的海山街,淡水的海山堡、饶平厝,彰化的饶平村、新丰镇,宜兰的南澳乡,高雄的海山堡,等等。改革开放以后,有不少南澳黄氏宗亲和三饶黄氏宗亲携带先祖定居台湾后手编的族谱到南澳岛和饶平寻根问祖,缅怀先人业绩。 后来,清政府鉴于海禁政策所带来的弊端,不得不下令解除海禁,潮汕人到东南亚各国从事经商贸易已成为合法,从澄海南社港出发的红头船航行于南中国海上。潮汕的许多黄姓人有不少从事这个富含风险但有利可图的新兴行业,甚至形成了红头船家族红头船村的局面。据澄海莲下镇潮港(现称上村、下村、海后)黄姓人回忆,当时潮港地处海滨,他们的先祖就是因为从事航海生涯,为了方便,才来此地创迁定居的。当时,全村人几乎全部从事这项职业。 到了近现代,潮汕人为生活所迫,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失业手工业者离乡别井,到南洋群岛各国谋生。潮汕黄姓人也是较早以“合法”身份登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之一。且不说明代黄海如和黄海如手下那些随林道乾为逃避朝廷征讨而远渡泰国南部北大年港,并在那里定居的黄姓伙计,单说自红头船时代开始不久,据有史可查的资料,早在一百多年前,泰国和新加坡就已经出现了黄姓人的具有宗亲血缘性的组织雏形,说明在一百多年前的泰国和新加坡,潮籍黄姓华侨在上述两国已有一定的数量。到了后来,潮汕黄氏,更是横渡太平洋,横渡大西洋,到欧洲,到澳洲,到北美洲,到南美洲……在形容潮汕华侨遍布全世界时,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的足迹。”如果把上面这句话改动成“凡有颜色的存在,就有黄的存在”,恐怕并不过分,因为以先祖峭山公的教诲为人生座右铭的黄姓人,更是胸怀大志,“任寻异地立纲常”。现在,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遇到黄姓华侨华裔。仅最早创办专为华侨和侨眷服务的一种特殊行业——侨批业的澄海东湖乡人黄致成华侨家族,已历经六代,现在整个家族有数百人之多,大部分家族成员居住国外,分布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潮籍黄姓华侨华裔的侨居国仍以泰国和新加坡居多。他们和其他各个姓氏的华侨一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参与了泰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移民泰国的潮籍黄姓华侨功不可没。他们之中已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财团和家族—— 黄子明华侨家族:泰国著名的华侨家族,原籍普宁马栅乡。其父黄邦贤,于1928年赴泰国曼谷华人街耀华力路开设黄贤记钟表店。黄子明生于1919年,23岁时其父去世,依靠父亲留下的微薄遗产,他勤奋拼搏,逐渐积累资金扩大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先后创办通城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钟表,继而取得燕窝采摘权,这两项事业的成功给他今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后又到香港创办国际眼镜厂、义兴公司、曼谷房地产公司等。在世界各地共设立 125个跨国分支机构。他在曼谷拥有世界上唯一的私营卫星城——通城新都。通城新都占地640多万平方米,投资达108亿美元,可容纳一百万人。1994年已完成总工程量近70%。 黄子明对家乡贡献良多,被普宁市政府授予“铁山兰花”奖章和证书;被汕头市政府授予“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这个华侨家族已历4代以上。黄子明年已近八旬,他共有6子5女,儿子们命名均冠以创字,安顺序排列就是“保江山增耀华”。从命名中可看出这位老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子女们一个个都学有所成,业有所成。现在,黄子明的长子黄创保和三子黄创山已成为这个大家族的顶梁柱和拉动黄氏事业继续前进的火车头。黄创保年已届50,是泰国上议院议员,现在主管泰国空前未有的事业被誉为世界最大私营卫星城的通城新都;黄创山则分管黄氏集团的其它企业。 1993;年,黄氏集团的资产被《富比士》杂志列入世界超级亿万富豪之列。与谢国民家族、陈有汉家族并列为泰国三大新兴华人富豪家族。 黄培谦家族:也是泰国出生的著名华侨家族。原籍饶平水帽(紫云)。1916年出生于曼谷。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式教育。1937年获泰国法政大学学土,太平洋战争爆发,从军征战,获少将军衔。二次世界大战后考取公费英国留学,获牛津大学第一名,得利化苏朗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泰国驻英国使馆经济专员、泰国法政大学校长、国家银行行长、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等职。因贡献卓著,泰皇拟授予王族称号,因地不愿放弃原来的中国姓氏而作罢。黄培谦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为了珍爱自己原来的黄姓姓氏,宁愿放弃王族这一高贵称号,实在难能可贵。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可宝贵品质,值得天下黄姓人引以为荣,也是天下黄姓人的楷模。 潮汕是我国著名侨乡,不少侨户侨眷依靠华侨的侨汇为基本生活来源,当时国内许多地方基本不通邮,侨汇主要是通过所谓“水客”代为捎带,但通过水客捎带既不方便而且费时,特别是安全无保障。水客侵吞、沉没侨汇之事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汕头就出现了中国华侨史上一种特殊的行业:侨批局。汕头侨批局是专为侨居各国的华侨和他们在内地的亲人架设的经济桥梁和精神纽带,对潮汕侨乡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先在新加坡设分局,而后发展到曼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总之,凡有潮汕华侨聚居地方,便有头戴白通帽、肩背白色侨批袋,脚穿薄底敞口义成胶鞋的侨批局工作人员出现在那里。20世纪初期的报纸,对这个特殊行业的蓬勃发展,曾以“如雨后春笋”来形 容。在昔时的潮汕城乡,以这种装束为标志的侨批员,是很受人尊敬的,他们同时也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直到现在,老一代华侨还对这种行业津津乐道。而其始作俑者,便是潮汕黄姓华侨。早在清代光绪中叶,澄海侨商黄继英,联合黄松亭,设立了专为在南洋各地谋生的“番客”服务的侨批局。侨批局总局设于汕头,先在新加坡,继而在泰国首都曼谷设立业务机构,而后将业务扩展到潮汕华侨较集中的埠头港门。说起来有趣,早期从事侨批局业务的,大都是黄姓人,除了黄继英、黄松亭,还有上面提到的黄致成。可以这样说,潮汕黄氏在华侨和侨乡之间不单起了鸿雁传书的作用,还起了“解粮官”的作用。正是他们提供的服务,使远在海外谋生的华侨能安下心来,使靠“批水”赡家的家乡亲人生活有了保障,同时也促进了侨乡的发展和繁荣。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