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在潮汕地区,各个家族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以土地为依托,形成传统的聚居习俗,各个地名也就往往以其姓氏相关的信息而名之。 在潮汕地区,有很多地名是和姓氏有关的,并且有不少是以村中居民人数占多数的那个姓命名的,如潮安的郭陇、刘陇,普宁的郭厝寮,饶平蔡厝角,澄海的上王、下王,潮阳的徐厝寮等;有的村庄是以创村人的姓名来命名的,如潮南红场镇的陈五四村、蔡肥村,雷岭镇的刘仕可村,峡山镇的赵西港村,陇田镇的炖灶村等;有的村庄则是以出产的特点命名,像普宁果陇,因当地盛产果子而得名;有的村庄随着时间的流逝,中间发生了各种变故,创居者迁徙他乡,空有原先村名而没有原来创居者的后代,如揭西的钱坑镇,宋初钱姓人居此,原名钱家寨。元初钱姓他迁,又有榕江南河流经,因此改为钱坑;有的村庄原本是以本姓作为村名,而由于谐音而被其他姓氏所替代。如潮州湘桥的廖厝围,本来叫饶厝围,是明朝澄州通判饶金居住的地方。饶金是大埔恋州都人,明朝成化年间中举人,出任澄州通判,后被提升为创州知府。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惩治贪官,很有政声。后来,他因积劳成疾,不得不告病辞归,到潮州定居。饶金所住的地方,当时称“饶厝围”,因“饶”与“廖”音近,后人以讹传讹,称其为“廖厝围”。 有些村庄,不是以某个姓氏起名的,却又和姓氏有直接关系,不单名字起得很有特色,且意义深远,很有祥和色彩。潮安县田东乡有个村庄叫伍全。明初有刘、郑、高、黄、简五姓,几乎是同时来此创乡,但五姓人民不互相敌视排斥,而是互援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山野,在当地传为美谈,所以村名起为伍全。取“五姓俱全,互助友爱”之意,而“五”在中国又是一个有深层意义的数字: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黑白青黄赤,五行相生相克,谁也离不了谁。无独有偶,该县沙溪镇又有个村庄叫“生聚”。先有福建莆田县倪姓人元代到此定居,不久就搬走了。10年之后有孙、吴、杨、李、乌、韦、董、庄、周、王10姓人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同时汇聚于此。10姓人家来后共同开发,创乡立业,村民之间一直和睦相处。为了纪念当年10姓同时来此聚居的机缘,也为了勉励后代子孙今后和睦相处,村名便起为“生聚”。这“伍全”与“生聚”,实在是潮汕姓氏史上的佳话。 还有一类地名,不直接以姓氏名村,而是根据本姓的某一段美丽传说来命名。如饶平县钱东镇的紫云村,是黄姓人的聚居地。福建泉州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泉州晋江黄守恭员外进献桑园百亩建开元寺的故事。说是年届50的黄守恭一日忽然得了一种怪病,四处求医问药仍不见好转,于是许下承诺,只要有人能治好他的病,他提什么条件都会答应。结果一位道行高深的匡护禅师把他的怪疾治好了。为履行诺言,黄员外答应了匡护禅师提出用他的所有田地建开元寺的要求,并在匡护禅师的指引下在开元寺的比邻盖宅院。传说开元寺建成之后,黄员外在寺与自己宅院相连的空地上种有桑树园一片,常有祥瑞之事发生,事业更加兴旺发达,且连得贵子。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屋顶上空也常有一片紫云笼罩,因此把黄守恭所传下的一派黄氏称为“紫云派”,以别于福建其他黄氏。后来,福建紫云派黄氏迁移到饶平钱东水磨地方创乡定居,就以“紫云”作村名。 另有一类地名,既与姓氏有关,又隐含着一段历史变故。如饶平县上善镇的永子良,是个仅有200人的小村。创于明代中叶,原名温子良村,为温姓人的聚居地。大革命时期是革命老区,1928-1929年国民党两次“剿村”。当时仅100多人口的温子良村就有71人为革命献身,党史上称“温子良村惨案”。1949年村民重建家园,因“温”与“瘟”谐音,很容易想起那两次惨祸,于是改名“永子良”,取“永远幸福”之意。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