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套音乐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其共性而言,凡是笛套音乐,都属于套曲式的音乐品种。它以笛、管、笙、箫为主奏乐器,而以笛为领奏乐器,并有机地配以三弦、琵琶、古筝和其他的弦乐、弹拨乐等。就其个性而言,潮阳笛套音乐从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乐却有别寸:其他地方,而是具有潮阳自己的地方特色“潮阳味”。以吹奏方法来说,作为潮阳笛套音乐领奏乐器的人笛(横笛)是28节大锣鼓笛,它采用第六孔为1的吹奏法,其定调音比bA调稍低,而比G调偏高,这与用曲笛演奏的江南丝竹乐或其他笛子曲中常用的以第三孔作“厂的小工调是不同的。这样定调,既使高音区具有“高亢、激越、响亮、磅礴”的气氛,又使中音区具有“悠雅、清丽、委婉”的特点,而低音区也有“古朴、幽逸、扎实”的妙处。特别是高音区的3(即高—标旨3)更具特色, 因为这个高音3是其他笛子曲所不同的突破音。在吹奏的技法上,因笛套音乐的头板多系8/4拍子,节奏很慢且长乐句甚多,句未又常以“一韵三波”的颤音收尾,故要求演奏者“真气出丹田”而使气量饱满吐纳自如。潮阳笛套音乐界就把这吹奏法的运用叫“龙头凤尾指”。这种指法,独具一格。它虽然受到大锣鼓笛的构造、音阶关系的限制,山现了难以进行调性转换的矛盾。然而,由于笛套音乐运用了我国的宫、商、角、征、羽的民族调式交替和调式转换,因而既解决了上述的矛盾,也体现了潮阳的特色。再说,潮阳人,特别是潮阳棉城人,语音较重,丹田有力,读谱与方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方言的本能转化,又必然使读谱者把读谱时的语音本能地注入吹奏时的乐音,这就是潮阳人尤其是潮阳棉城人演奏潮阳笛套音乐乐曲之所以有着浓重的“潮阳语”韵味的原因,也是构成潮阳笛套音乐地方特色的一个因素。
    潮阳笛套古乐,属多乐章套曲结构。它从曲式结构到旋律进行,都保留着宫廷音乐的本来风韵,具有深沉、浓厚的中国民族传统色彩。每套乐曲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自成完整的乐段,可以独立演奏。它的第一部分总是缓慢8/4节奏的加赠板,并配上小八音,即小木鱼、五音锣、介钹、木板、响盏、月‘音、磬、哲鼓。其风韵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这种节奏形,很明显是祭天地、祭神灵、祭孔、赏仙等祭祀用的节奏。其发展手法,就人体而言,笛套古乐的套曲第一部分是全曲的主题综合,其他各个部分(即乐段)则是第一部分各主题的发展。如《灯楼》便是有催奸登楼、碎碎金、宴灯楼、乐灯楼、醉灯楼、红灯楼、灯楼尾(即看花灯)七个部分组成,而由“催妇登楼”作为全曲的主题综合,通过重复、变化、发展等手法,有机地发展了包括“碎碎金”在内的以卜六个部分。这就是说,它运用中国民族器乐多段体结构形式,通过不同的发展手法而构成.
    潮阳笛套古乐,是有标题的套曲音乐。这种标题,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含赋予该乐曲的内容、情景、情节的描绘:一是着重抒发特定环境中人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一种意境或情绪。标题与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潮阳笛套古乐中,除《四大景》的第  –、三、四部分各山三个变奏曲组成外,其余都是一个曲子,并加标题。传统的笛套音乐曲目,除了卜述的《灯楼》外,还包括一景《柳摇金》、二景《金毛狮》、三景《闹元宵》、四景《柳青娘》的《四大景》和《冲天歌》、《儿欢》、《大金毛狮》、《普天乐》、《山坡羊》、《将军令》、《雁儿落》、《雁儿北归》等。这些乐曲,是古代潮阳“赏仙会”、文庙、祭孔和庙宇举行仪式时演奏的曲目。
    到了清代,潮阳笛套音乐与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互相融化、互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发展。清末以后,潮阳笛套音乐出现“文庙”(即棉城孔庙)、
“民乐”(即棉城民间乐社)两种流派。文庙派的鹄仔先生把笛套音乐传给猫占先生:民乐派的陈映先生(又名陈柏)则把打鼓和吹笛的知识技法分别传给郑菜砌先生和陈乌吕先生(即陈礼泉先生),并创立旨在传播笛套乐艺的“阳春园”乐社(社址:棉城南门)。这里应着重提及的是:陈乌吕先生等人在继续苦心经营“阳春园”乐社期间,为了兼收并蓄笛套乐艺华萃而向文庙派的猫古先生学习,彼此交流乐艺。两个乐派,没有门户主见,而是坦诚相学,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它对于促进潮阳笛套音乐”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猫占先生去世后,乌吕先生不单是“阳春园”乐社的宗师,他还担任了潮阳文庙祭孔乐队的负责人。这期间,正是潮阳笛套音乐得到发展和创新的兴旺时期。由于传入潮阳的笛套音乐数量较少,多才多艺的乌吕先生,便进行对笛套音乐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工作。首先,他取材于汉调音乐,模仿传统笛套音乐的定调、节奏处理、曲式结构,编成了很多新的套曲。例如,传统笛套音乐《雁儿落》结构完整,调式转换合理有序。后来,陈乌吕先生模仿传统笛套音乐《雁儿落》的曲式结构,融化汉调音乐中的《江儿水》、《傍妆台》、《汉宗才》而演变为套曲《江儿水》,这《江儿水》便是融化、演变的笛套音乐。
    继而,乌吕先生对笛套音乐的打击乐配置和打击技法进行改革创新。笛套音乐第一部分缓慢8/4节奏的加赠板,保留了原小八音的配置和打法。对其它4/4、2/4、1/4的乐段,他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新的击乐编配,创造了笛套小锣鼓、笛套大锣鼓和笛套苏锣鼓。
    (1)笛套小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小巧玲珑的击乐配套和锣鼓点。其风格特点是:活泼、轻巧、诙谐、跳跃、喜悦,给人以轻松、欢快之感。大凡用于喜乐的场面,如《灯楼》中的《灯楼尾》便属之。
    (2)笛套人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大鼓、斗锣、大钹等音量恢宏的大型打击乐。其风格特点是:气氛昂亢、情绪雄浑,大规模的节日游行,多采用此。像《良淘沙》、《大叩皇天》等属之。
    (3)笛套苏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苏锣鼓的击乐配套和打法。其风格特点是:明快、开阔、热烈、生动,给人以清新、风趣甚至酣畅、向上之感。如《宴灯楼》、《满天星》、《小桃红》等属之。
     尔后,乌吕先生将笛套乐艺传给马友轩、郑捷、李良沐,赵荣(又名赵德贤)等先生。抗战前,陈乌吕先生又到潮阳县的井都、神山、海门、和揭西等地传艺:赵荣先生等人也先后把笛套音乐传给陈来得、郑国瑞、庄逸波等人,并创建“发福堂”,以切磋乐艺、提高乐技为宗旨。后来,庄逸波先牛等人又将笛套乐艺传于潮阳县的井都、神山、湖西、海门等地。郑捷和李良沐先生则分别传艺于达濠和汕头。在提到潮阳笛套音乐“后继有人”时,应该特别肯定郑国瑞先生在授徒传艺方面所做的贡献,他课徒严格,传艺认真。正是由于他的热心和苦心,而为潮阳笛套音乐培养出了一批骨干。这对于丰富和发展潮阳笛套音乐起着积极的作用。
    (据庄里竹《潮阳笛套音乐的渊源、特点与沿革》一文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
    

  潮乐理论研究兼作曲。从事专业文艺工作30多年。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收集。整理出版《潮阳笛套音乐》集,其中部分被选入汕头市《潮乐曲集》和全国民间音乐集成,并组织、配器、排练,由广东省唱片社录制笛套音乐专辑发行国内外。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如《潮阳笛套音乐管述》、《潮阳英歌概述》、《英歌舞的形成与发展》、《英歌舞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及挖掘整理《英歌舞的锣鼓伴奏总谱》等。

你是本文的第224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国际民间音乐花会》
作 者: 庄里竹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