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歌舞是汉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劳动和斗争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而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研究英歌舞与群众文化的关系时,我们不妨从英歌舞的继承、发展、服务诸方面的问题入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予以探讨。 探源——继承优秀的传统艺术 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英歌舞源于生活,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心理特征和宗教观念,具有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间性的特点。它的艺术形式为本民族所喜闻乐见,又与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性格传统分不开。原始的舞蹈就“具有纯粹锻炼的性质,在晚间已从当天的劳累休息过来之后,原始人感到一种自然的生理要求,要活动一下自己的肢体,以轻松的形式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传给别人,表现自己的满足、适意和从原始生存中得来的欢快”。英歌舞溯其源也应是人们活动肢体的自然生理要求,既有上古民族舞蹈对神的崇拜与模仿的雏形,又与演化后分文武二类舞蹈,别具一格的武舞基调,突出了民间舞蹈广场性之特点。明清两代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农民在农忙时组织临时性换工、集体性换工,集体下田,击鼓为号,群歌竞作。休息时,人们以手帕、雨具、汗巾、扇子之类作道具,配伴歌舞,即兴表演,以为欢乐。据明末清初潮州知府吴颖的《潮州风俗考》中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捶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秧”与“英”音形相近,遂承传为“英歌”。这类源于生活、自娱自乐、 相邀聚演的艺术形式,在潮阳市’97英歌艺术节的英歌舞表演中不难觅到它的足迹。铜盂镇岐头英歌队尤为显现,这支队伍舞步威武活泼,队列整齐有致,从动作、队列到图形都基本继承和保留传统英歌的特点,如运用传统套式“麦穗花”,反映劳动人民丰收的欢乐情绪,就有着浓厚的泥土气息。 人文历史是英歌舞形成之源。从自娱到表演,从情绪舞蹈到情节舞蹈,是民间舞的演化过程,它体现了群众文化艺术的娱乐和宣传教育之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歌颂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和业绩。英歌舞所表现的内容正是通过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讴歌中国人民在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的机智勇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从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理想,这种带有剧场性的民间舞蹈赋予英歌舞新的生命力。 民居的迁移是造成英歌舞的源流。正如行家们所论证的潮阳乃至潮汕英歌舞由中原文化承传而来,中原应是英歌舞地域之源,彼时彼地的中原文化,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群众文艺与我们有着地域之缘、人文之缘。深厚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沿海文化的结合,就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潮汕文化。英歌舞从内容到表演形式上都具有这种结合体的艺术特色。威猛、粗犷是英歌舞的共性,而表演的差异则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的个性。潮阳市’97英歌艺术节献演的英歌正是民舞荟萃、争奇斗艳、自成风格、各有千秋。同是节奏强烈的快板英歌,西岐队是威武雄壮、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永丰队则是运槌迅猛、舞步矫健、阵容壮观,循古而不泥古,古朴而不古板。同是中板英歌,南桂队传统味浓,快慢结合,舞姿多样,雄壮有力;后溪队、新宫忠精英歌队则有所变化,都体现了稳健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慢板英歌有“慢中见势、势中显气”之妙,此次献演的岭东英歌,可谓以慢见长,独树一帜。 掌脉——探索英歌舞发展新路子 英歌舞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布新、既克服又保留的过程。如果只有保留,只讲继承,不讲克服,没有更新和创造,英歌舞就不会发展;发展既要遵循其内因,在继承中发展,又要注重外因,掌握时代脉搏,适应群众的需求,引导和促进其创新。正是这样,英歌舞在表现形式上因循过去的板式、队列、道具、击乐、服饰、脸谱,而在活动内容上则随着社会发展、群众需求有所创新。正如群众对现时英歌的评述那样:过去的英歌简单,现在的英歌复杂多变。是的,英歌从旧社会的娱神赛会,到现在服务社会生活的娱人、迎宾、庆典、抒发欢乐愉悦、恭贺吉祥如意,表达意志集中、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是一个发展变革的过程。现时英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充分反映强烈的时代气息。过去的英歌有前、中、后棚,既舞英歌又演小戏、比武艺,舞英歌的前棚起巡游、摆阵、打圈的作用,中后棚成为演出的主体。随着影视的发展,人们观赏演出的时空条件起着变化,因而英歌队伍结构,删繁就简,出场的英歌中、后棚随之消失。适应这种变化,编导人员对舞蹈进行革新,把舞蹈、戏剧、武术熔为一体。随着人民生活的富裕,爱美、审美要求的变化,英歌队伍从服装到头饰更是五彩缤纷、花团锦簇了。至于女性英歌的出现,少儿英歌的成长,老年英歌的延伸,以至舞台表演英歌节目,都与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英歌舞的创新和发展一定要按照这种客观规律办事。在活动内容上,英歌舞分为自娱和表演两类。自娱方面应多做群众性的普及工作,让群众在工余、农闲、课间、晨运开展娱乐活动,他们三五成群,不受场地限制,不必化妆打扮,便可自娱自乐,可以搞对打套式、队列组合等花样。表演方面,则应组成相对稳定的队伍,在广场、剧场的舞蹈艺术上下功夫,提高英歌舞水平。要突出广场性情绪舞蹈这一英歌舞特性,从如何营造热烈、欢快、激发意志、催人奋进的气氛,如何适应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要求等方面进行探求。现时英歌已把舞、戏、武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若适应演出场地变更,把英歌舞搬上舞台,可再行创新,把杂技、歌乐、以至体操也融进去,这样编出新的英歌舞,适应演出的场合便会更广,发展路子便会更宽。它不仅适应广场、文艺游行演出,还可以把群舞搬上舞台,或于开幕式上以团体操形式进行表演。它所表现的内容,我认为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创新,不必局限于“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可以演出不同时代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如女英歌可颂扬巾帼英杰,烘托飒爽英姿;少儿英歌可以编出嬉戏玩耍,表现童真童趣;老年英歌可编出适应其年龄特征的内容和风格的节目来,随着英歌舞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必然带来服装、道具、击乐以至化妆等方面的创新。总之,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昌盛和人们对文艺需求的变化,英歌舞的创新和发展未有穷期。 讲效——坚持英歌舞正确的服务方向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作为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英歌舞,应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力英歌队伍和活动阵地建设,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事业。 要认识英歌舞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十多年来,潮阳英歌以改革开放为契机,把群众性活动推向普及,艺术水平登上新的台阶,其社会效益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组织全市群文工作者,发掘、搜集、整理英歌舞艺术,广泛开展英歌舞活动,既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又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我们采取“专、群结合,推陈出新”的做法,接待艺术院校师生现场采风,邀请艺术家莅潮指导,开展艺术培训,组织艺人编舞。多方努力,培养一批优秀民间英歌队,诸如西岐、永丰、铜盂、新宫忠精英歌队等,他们不仅为当地群众演出,服务各项社会活动,还先后多次赴省上京献艺,代表省、市往四川蓉城、浙江金华参赛;应邀出港、到外地演出,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潮阳的知名度,其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要多层次、多渠道建设英歌队伍和活动阵地。潮阳市的英歌队伍虽然普及面广,但各村镇受地方风俗和经济制约,发展不够平衡。英歌队的建设因体制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之前,英歌队是以生产单位或行业建立的,经济上以误工补贴计付,随着生产体制的变更,原有队伍都已解体,重新组织英歌队开展活动必然带来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认真总结十多年来的新鲜经验,探讨服务途径十分必要。 我们认为,英歌舞来自民间,又为人民群众所需,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与群文活动网络相结合。一是与社会文化结合。以管区、村落、街道、居委为单位组织英歌队,主要成员为青壮年,他们在农闲、工余开展活动,自娱自乐,逢年过节或有喜庆需要演出,队伍可随之拉出表演。二是与企业文化结合。市、镇大型企业,有一定数量的职工,把他们组织起来,可在工余娱乐健身,也可在节日表演,有时还可开展企业间的文化交流,展现企业的形象。三是与校园文化结合。英歌舞是潮阳乃至潮汕文化瑰宝之一,应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继承。因此,这项泽及后世的事业,要从娃娃抓起,列入校园文化的范畴,编进体育课程,列为课外活动开展起来。四是与慈善文化结合。英歌舞往往与民间风俗活动相联,近年来,各地利用民俗活动筹办慈善福利事业,向海外人士募捐。如省内的中山市,每年在春节后举办慈善万人行活动,通过民间艺术的汇演游行,为助残济困的公共福利事业募捐。西岐英歌队就曾于1995年应邀演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这种活动在潮阳市一些地方也曾有小规模进行,借助英歌舞等民间艺术活动促进慈善事业的开展。五是与旅游文化结合。民间艺术同文物景点一样,是一个地区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各地的旅游景点中,人们常可欣赏到当地民族民间舞蹈,它们之间动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符合游客的思想信仰和审美要求。若在潮阳一部分文物景点,组织类似英歌舞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节目为游客献演,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塑造潮阳新形象,会起着明显的社会效应。 在群众文化各个领域,组织英歌队,开展阵地活动,一定程度上可筹集和解决部分经费问题。诚然,各级政府应把扶持民间艺术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来办,增加投入,加强领导,与艺术研究部门和艺术院校挂钩联系,做到专、群结合,适时开展艺术活动,提高英歌舞的艺术水平,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使英歌舞步上新的发展阶段,舞遍全国,迈向世界。 (本文作者系潮阳市文化局副局长、潮阳市文联副主席)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