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邓氏大多数迁自客家地区,人口不多(具体数字未作统计),但很有特点:其一是其先祖曾为官府铸造过潮州湘子桥的镇水钅生牛,其二是曾是潮州海关的承包人。
    为了印证族谱记载是否有误,笔者请教了几位古稀老人,都说解放前在潮汕海关里干活的确实有不少邓姓人,而且好像是世代相传,近乎世袭性质。那么,按照现在时髦的就法,潮汕邓氏就是潮汕海关的承包者了,而且承包期也不短,大概有百年以上。这种说法在旧中国却是存在的。上等的如官当、官盐的买卖权,下等的如驿站里的差役(不是由朝廷任命的驿承)、皇帝陵墓的看守人等等,还有如老作家汪增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到的北京城内国子监听差,这些下等职业都是世袭的。先向朝廷交纳一定数额的银子,这只“铁饭碗”就捧定了,变成世袭的了。世袭职业不单可以父死子替,还可以典当抵押和买卖。其实潮汕邓氏的这个职业也是从别人手头买断的。当然,首先是因为清朝时代的海关职员,并不如现在这样吃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油水,依然是“贱业”,才允许典来当去。
    邓氏是从我国几个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曼姓分支出来的,是一个以国得姓的姓氏。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乱,邓氏随晋室南渡,当时的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是邓氏南渡后的主要居留地,故南方邓氏的郡望为“江宁”。邓氏入粤路线有两条,一条来自江西,经南雄珠玑巷再向珠江三角洲及粤北迁移;另一条是由浙江入闽,以福建光化县的石壁乡为中转站,然后再辗转进入广东梅县,又顺韩江而下潮州,故台湾的姓氏学者称广东邓氏“合出一族,迁出江宁。”
    潮汕邓氏主要是迁自宁化石壁乡。他们先迁居梅县,而后再下潮州,其中一支迁潮经过是这样:南宋末年,居住石壁乡的邓志斋任广东提举,再迁广东宣慰使,任满之后,打算坐船回朝复命,不料途中遇海盗,连文牒也被抢走了。邓志斋孤身一人,怕朝廷怪罪。当时元兵已大举入侵,邓志斋眼看南宋小朝廷江山将不保,就横下一条心不回朝复命,扮作道士模样,由海口入韩江,当时他还没有就近在潮州立足的念头,只是打算经水路进入梅县地区,然后回到兴化石壁家中。船由韩江溯流而上,来到程乡县(今之梅县)松口,见此处山明水秀,心想:“此处山水秀丽,土地肥沃,定居此处,日后子孙定能兴旺发达。”就干脆连石壁也不回了,于梅县松口择地安居。邓志斋生有九个儿子,后代子孙繁衍,蔚成大族,散居梅县、兴宁、五华等地,成为有名的客家邓氏。客家邓氏后来不少从事经商和家庭铸造业,而且世代相传,成为行家里手,专门铸造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兴宁的铸造业历来发达,应该说客家邓氏为此作过贡献。据庵埠《邓氏族谱》记载,明代屹立在湘子桥头的镇水钅生牛,就是他们的先祖奉官府之命铸造的,不过,那时还居住兴宁,未迁居潮州。
    回头来说客家邓氏迁移入潮和承包潮州海关的经过:邓志斋传至第十五代为邓珍,已是清代乾隆年间,朝廷海禁稍松,开始允许潮人对外从事贸易,并在庵埠等地设立关口进行收税。邓珍由客区下韩江来澄海经商,在莲阳潮港结识了一位姓林的朋友,这位林姓朋友是位富商,从事航海贸易,同时也向官府承包了设在葫芦市海关口税收关务。他因本身生意繁忙,顾不过来,就委托邓珍代理,邓珍有了一份固定职业,就在澄海莲阳定居下来,并娶了当地一位姓黄富家女子为妻。这位黄氏女不单贤惠,而且工于心计,她预见海关这个缺份将来一定大有发展前途,就拿出所有陪嫁资财,让丈夫干脆把潮州海关葫芦市口的关务承包权整个买断。当时承办海关关务并不是太令人注目的美差,尤其是葫芦市口业务也不甚好,再加上林姓朋友无暇顾及,很快就成交了。邓珍听从妻言承包葫芦市口关务之后,在初始阶段,因“葫芦市时仍苦瘠,损益相抵”,确实无甚油水可捞。后来关口移至庵埠,才“取息稍丰”(族谱原话)。再后来其好处就大家都知道了。到了汕头被辟为通商口岸,潮汕的海关业务也日益繁忙起来。这时,中国的海关大权实际上落在帝国主义手里,英国人赫德成了总代理。不过,邓珍的后代并没有被辞退。这位邓老先生在贤内助的帮助下,总算为后代子孙谋到了一份好职业。笔者少时在东里镇的关部街就见过据说清末民初曾在东里海关做事的邓姓人。邓珍生有三子,子孙繁衍,散居于潮安庵埠和澄海隆都、莲阳、东里、汕头各地。

你是本文的第134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1-11-04
作 者: 卢继定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