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泥沟村,是个以张、许、陈等姓村民为主的多姓氏人口杂处的明代古村,总人口1.7万多人,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在练江上游的虎山下创建了一方文明,成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沟村除了教育、养老等设施之外,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一般乡村所鲜见的。泥构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有灯谜、民俗等乡土著作近20种存世。
    学校多过“米铺”
    “同声学校”旧址是一所老祠堂。是张伯封办学40载的地方。张伯封生于光绪末年,18岁毕业于本村维新高小学校,学业成绩优异,深受族中长辈器重,留校任教。1928年,张伯封举家迁居泰国,两年后又回国,在村中创办“同声文学专修学校”,亲自讲授文学课,开设谜语课。张伯封还让大儿子张仲延协助校务。父子办学40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赖少其、潮剧作家张华云、谜家庄笑生、张伯人等,都是同声学校早期毕业生。张伯封遗著有《腐伧诗集》、《一斑谜学》等。
    泥沟村社会风尚文明,素有文化之乡的雅誉,兴学育才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中办起了群众、锲金、德育、弥高4所完全小学。民间还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庐、友德、翠英等初级小学和砺青文学专修班、田间学园等。真可谓“学校多过米铺”!更可贵的是,学子读书明理,纷纷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中有22人为革命牺牲了。群众学校是地下党和革命知识分子创办、由泰国华侨捐助经费而办的,是当年普宁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之一。
    在泥沟,我们看到的中、小学校舍,都是非常漂亮的,且多与“华侨”两字有关。
    花园读书会旧址
    在泥沟村书画室隔邻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那是清末秀才张鸣知读书处“东芳别墅”。抗战时期,村里一班热血青年在这里组成“花园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等革命活动。
    该楼大门朝南,门楣上塑着“东芳别墅”4字,院子里一排3间朝东小楼房,为二层建筑,居中一间较大,前有约1.5米高的平台。正面墙壁塑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话:“斯是陋室”,呈现着书香气。楼前是一个小花园,东边是一个4米见方的干涸水池,栏杆已毁,但仍隐约可见昔日之风韵。创建者张鸣知,曾到泰国谋生,发迹后归梓定居,修造这座小楼房,作为休闲、读书之处。据张氏族谱载,张鸣知在光绪年间,曾受命前往河南救灾,因功受朝廷诰封“光察使”,官居四品,并受赐“恩荣”牌匾。
    泥沟村历代都有读书人,人才辈出。清代,有同治癸酉科拔元张珂彦,乾隆戊午科举人许兴让,光绪二十四年童试第三名(增生)许蕙生,还有近20名贡生、秀才等。这里,有几位读书人的治学精神值得一提:
    许蕙生。光绪年间参加童试取得显著成绩后,公派留学日本,在东京宏文文学院博物馆师范科攻读。学成回国后,任普宁三都公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后创办乌石镇高等小学。上世纪20年代末,他因掩护普宁二中学生的革命行动,遭国民党当局猜忌,在避居汕头时病故。故居“淡庐”藏书1300余册,遗作有杂文、诗歌、对联等手稿。(《普宁县志》有传)
    张声典。“拔元”张珂彦之次子。邑庠生,例授太学生,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是微书书法家,有手抄本《张氏手记》11本共150万字的遗作,已由普宁文史部门收藏。泥沟书画室保存张声典另一部手抄本《毗邻趣闻》,全书约20万字,全用特细狼毫竖写,极其工整秀丽,每字只有芝麻粒1/3大小,乍看书页上好像排列着一条条直线。
    张华云。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于普宁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解放后,曾任汕头市副市长、岭海诗社首任社长。上世纪30年代,他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论的影响,回到家乡办起晓庄师范式的田间学园。他学识广博,能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潮汕历史文化,文学造诣很高,先后创作了32部潮剧,其中8部喜剧堪称精品。遗作有《张华云喜剧集》,诗词集《筑秋场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道》等。
    张仲益。归侨教师,幼年时随父张伯封在泥沟同声文学专修所就读,1947年起在普宁多所学校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又担任泥沟书画室主任。工诗词、书法,有著作《益寿苑诗文集》、《联文选辑》、《灯谜集》等问世。

    

    

    

你是本文的第130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3-3-23
作 者: 杨建东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