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我们在流沙工作的四位同乡相约访先祖刘氏居住地一一桂花篮村。 桂花篮村位于南径镇东南10里潮普交界处,古属潮阳县,明神宗年间划入普宁治下,属土包括今之青洋山、碧屿(北屿苏)二个管理区,古时主村址在碧屿,现名和靖村。据说,刘氏先祖刘琰山于北宋年间从福建莆田迁居潮阳,创桂花篮村,历300余年,至明洪武六年,刘燕山携胞弟刘南岗避乱迁居霖田都桂林(今揭东县霖磐镇下林乡),第四子刘忠义从下林东头寨迁居普宁桂扬,俗称洋尾刘,即今南溪镇扬美乡。 .600多年前先祖居南径桂花篮时可谓当地望族,虽然时移世易,山移水改,但是许多动人事迹仍在附近村寨世代相传,古迹文物依稀可见。 刘氏手迹“朝阳石” 铁山山脉系莲花峰支脉,从大坝主峰蜿蜒东去30里落龙脱脉,落龙处结一山丘,形似卧牛,先民称此地为“眠牛地”。刘氏先祖在山下建寨,祠堂坐西向东,依山傍水。从山下往上望去,一块形似交椅的巨石高高耸立在山头上,特别显眼,巨石高约2丈,宽约3丈,顶端呈半圆形,面东刻着“朝阳”二字,落款“元至正戊子刘南海书,明天启丁卯杨紫台修”。据史记载,刘南海是刘族祖先,元顺帝至正六年丙戌科进士,官至内阁太学士。“朝阳”二字约2尺见方,用楷书撰写,十分苍劲有力,实乃书法珍品,被列为文物保护景点。多年来,青洋山管区的干部每年都要派人用红漆油刷新。 “朝阳石”历经沧桑,不管物换星移,政局变幻,总是栉风沐雨,岿然屹立。 “牛嘴石”寨门的沧桑 在“朝阳石”脚下旧村址的巷头,倚立着一块辟开的巨石。从前这里是一个石门,10多年前还残留两边石墙,近年因修村道需要,辟去一半,只留下靠厝屋这一边了。据前辈讲,这里创寨时,选址眠牛地,利用天然巨石修成寨门,称石门为牛嘴,全村人口经由此出入。置寨后,人口日蕃,科仕不断,可谓地灵人杰。衍至元朝末期,家中供养一位风水先生,专施堪舆,后来失盲,终身赡养。一天,他问家童,近日为何餐餐吃着羊肉,家童答称前几天一只羊跌死山岗,把它杀了,阿舍 (主人)唔食死羊肉,专留给你吃。先生听后不动声色,记恨在心,不久即向主人建议:若将石门扩大,乡里会更加兴旺发达。主人从其所言,请来石匠,挥斧凿石,可是动工3天后,寨中大小排水沟都流“黄常水”(黄颜色污水)。自此,村寨日渐萧条,祸事接二连三,遂致避乱他乡。先民把散寨归究为石门凿破,牛嘴流血,活牛变死牛。传说终归是传说,大可不去相信它,但是利用天然巨石修寨门,确是匠心独到,如今石墙上还留下4个架横梁的石孔。 “牛索桥”与桂花篮散寨 石门前面横躺着小溪,小溪上原来架设一座石桥,俗称“牛索桥”。近年已改建成8米宽的混凝土桥,别小看这座桥,它却发生一件与散寨有关的重大事件。刘氏先祖定居桂花篮后,相继有人在朝为官,权势显赫,凡过桥进入乡里者,文官需下轿,武将当下马,成为定例。一天,朝廷一位太史官来潮州解粮,路过此桥时,因初来乍到,北方人又不懂潮语,不明风俗,不习水性,骑马过桥,适逢一群儿童在桥下洗澡戏耍,看到有人敢于骑马过桥,便大声起哄,致使马惊人翻,跌死桥下。后来其子在朝为官,为报父仇,奏请朝廷围剿,朝廷遂勒令一姓杨总兵围剿桂花篮,故而散寨。苏氏重建桂花篮村后,村民每年都在桥边祭拜这位解粮官,名为拜“官龙王”,此风俗流传至今。究竟刘氏先祖缘何离开桂花篮,因年深日久,详情难以考证。但是散寨时,正值元末明初风雷激荡年代,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改朝换代,战乱遍及全国。大批人民流离失所,避乱他乡,可能是主要原因。 刘氏先祖离开桂花篮后,后裔境况如何?散寨时全村人口多少?现无证可考。但仅其后裔刘燕山兄弟二人,子孙今居榕江两岸者已达 3万余人。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