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粿又叫棉城鲎粿,这名称含有两种意思:一是棉城的鲎粿很好吃很出名,二是棉城是鲎粿的原产地。因为棉城是旧时的潮阳县城,境内有达濠和海门等著名渔港,本就盛产鲎鱼,因此棉城的双忠行祠和城隍庙前的鲎粿最为出名是完全可能的。至于是否是鲎粿的原产地,则值得进一步探讨。
    根据民间传说,鲎粿是潮阳一位媳妇为孝敬无牙的婆婆而创制出来的。在这个传说中,主角姓名和发生的年代与地点均语焉不详,说明要么是年代久远要么是牵强附会。而就我所知,在潮汕范围内,至少还有另外三种吃鲎传说,一位主角是明嘉靖年间澄海外砂人王天性,一位是明崇祯年间揭阳渔湖人黄奇遇,一位是清咸丰年间陆丰碣石人泊承升。说的都是他们在外地为官时,当地鲎鱼为害稻田,他们教民吃鲎除害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故乡吃鲎的方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智慧,这些方法当然也包括了制作鲎粿,比如在第三个故事中就提到了“泊公鲎粿”。
    然而在鲎鱼的美食史上,最重要的食法却是做成鲎酱。比如唐朝人段公路在《北户录》中况鲎:“子如麻子,堪为酱,即鲎子酱也。”刘恂在《岭表录异》中也说鲎:“腹中有子如绿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脚,和以为酱。”这两人生活年代比韩愈稍晚,记载的都是岭南的奇异食俗,因此可以与韩愈的南食诗对照着来读,想来唐代的潮州人也应是如此食鲎的。
    将鲎制酱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鲎是一种季节性的海产,只有加工成酱之后才能慢慢食用。因此历代的古籍在提到鲎的时候也大多提到鲎酱,如南宋《武林旧事》记载了杭州一种叫“鲎酱”的腌制菜肴,明代《本草纲目》也说鲎“腹有子,如黍粟米,可为醯酱”。
    潮汕的鲎粿也同样是用到鲎酱的。据说传统的做法是将磨成浆的冷糜(稀饭)、薯粉、新鲜鲎卵和鲎肉制成的鲎汁搅匀后注入桃形粿模,蒸熟后脱模即成。因为是为无牙老人创制的,吃时最忌猛火炸酥,只需浸于文火温油中热透即可,捞起后再淋上酱料。在现代,鲎酱已经弃用而改用鲜虾,最后淋上的则是以沙茶为主的酱料。
    由于新鲜鲎肉不是常年能够得到的食物原料,沙茶也是近代才从南洋传人的调料,因此我以为鲎粿的最原始形态应该是指淋上鲎酱的粿品。换句话说,鲎粿并不是明清某个年代由潮阳棉城哪一位小媳妇创制出来的,而是一种更为古老的食物,所用鲎酱的做法,至少可以追溯到韩愈生活的唐代。
    现在,当我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这种象征潮菜的古老食物的时候,感受到的不是自豪却是痛心。食物生产是人类从自然走向文化的通道,从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可以窥见一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在过去,潮州人族群选择了海洋和鲎,用这种恩赐制作了鲎粿。但我们却滥用了这种恩赐,让海洋污染,占用鲎鱼繁殖的海滩,让鲎鱼走向灭绝,让鲎粿的美味变成记忆。

  

你是本文的第1706位读者
来 源: 《潮菜天下》
作 者: 张新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