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阳英歌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关于潮阳英歌的渊源,学者专家早已作了许多探究,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即潮阳英歌是流而不是源,其形成可溯明代甚至更远。至于直接的源头,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不管其源来自何方,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南方汉民族民间舞蹈向以轻灵清秀为特色,为什么在粤东滨海一隅,会突兀地繁衍着这样一种只有雄浑、苍劲、凝聚了黄土地厚重感的陕北腰鼓才能与之相媲美的英歌舞呢? 一、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接衍化,使潮阳具有一个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独具岭海又兼有旧邦的岭海文化的氛围。 潮阳向为文化古邑,置县至今已逾1600年,莅潮忠臣良吏、文人墨客、爱国志士、知名僧侣等等,真不知凡几。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中唐灵山寺大颠和尚。韩愈与大颠灵山留衣,是尽人皆知的儒释结缘佳话;文天祥莲峰驻足,望帝舟石破天惊蔚成石莲花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文天祥进谒东山张巡、许远双忠烈留下的词章《沁园春·题潮阳双忠庙》,更是彪炳千古,人文双馨。除此之外,还有丘逢甲、戚继光、张鲁庵、大峰祖师以及邑人林大春、萧端蒙、周光镐等著名历史人物。他们爱国爱乡,揽物抒怀,留下了歌咏潮阳山水风物的华采诗章,使潮阳各处自然景观得以人化甚至神化,孕育了潮阳民众与僻处一隅极不相称的直接与中原文化沟通的自豪而又儒雅的心态,这使得潮阳民众极易于接受来自中原的各种优秀文化传统。任何民间艺术都必须依赖相应的文化基础而存在,潮阳这种岭海文化的氛围,应该看作是英歌舞得以传衍滋长的先决条件。 二、历代志士豪杰在潮阳大地上留下的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孕育了潮阳人民崇尚正义、景仰英雄的特殊性格。 宋代文天祥率兵抗元,转战潮阳,对于文天祥来说,他挥师南下,至潮阳这一南国海疆要隘聚众图举,也许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但对于潮阳人民来说,却在心灵上永久地耸立起一座丰碑。文天祥忠烈双全,明知宋室将倾,却仍不可为而为之,为国尽忠;兵败五坡岭被俘,解至燕京,囚禁三年,坚定不屈,以身殉国,烈骨如霜。其爱国丹心,惊天地而泣鬼神,久久地震撼着潮阳民众的魂魄,而潮阳民众也似乎自古以来在潜意识中已孕育滋生了这种崇尚正义、景仰英雄的特殊性格。不然,为什么在文天祥莅潮之时,会有缅记唐代忠烈张巡、许远的双忠庙令其瞻仰进谒? 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死保睢阳,为国尽节。宋熙宁年间,潮阳军校钟美路过睢阳,因受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影响,将睢阳双忠庙里的铜棍及双忠塑像带回潮阳,建庙奉祀,自此香火绵延。广东潮阳与河南睢阳,相隔何止千里! 为何张、许二公在天南一隅独享香火?为何潮阳民众对张、许二公情有独钟?透过潮阳双忠庙的袅袅香烟,我们可以窥见潮阳人民崇尚正义、景仰英雄的特别虔诚的心态。文天祥进谒双忠庙,在心灵上与张巡、许远互相沟通,在形象上与之交相呼应,自此三个英灵萦绕潮阳的山山水水,试问有哪一个地方,有如此之巧合,如此的天地人浑然一体?——特殊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潮阳民众的特殊性格,自然容易接纳繁衍特殊的艺术——英雄之歌。 三、倚山临海的自然环境,亦渔亦农的生产方式,使潮阳民众更多地具备倔强、骠悍、勇于斗争的刚毅气质。 潮汕平原地处山海之间,广阔富庶的平原容易滋养恬淡怡然的民风,潮汐起伏的大海则必定铸炼沉毅刚烈的魂魄,因而潮人一般具有刚柔兼具、动静相济的性格。潮阳位于潮汕平原南端,直接面海,长期的迎风斗浪、抵御风灾海盗的艰辛生活环境,使这里的民众更多地具备搏击、凛烈、坚韧的气质,更多地具备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在潮人“刚柔兼具、动静相济”的普遍性格特征中,潮阳民众更多的是“刚”、“动”的一面。表现在民间艺术的风格上,特色便非常鲜明,潮阳笛套大锣鼓何等壮怀激烈,英歌舞又何等粗犷豪迈! 可以说,是潮阳民众的刚毅性格丰富和充实了英歌舞这一中国典型的男子汉舞蹈。 我们看潮阳英歌,虽有慢板、中板、快板三大类别,但不管是慢板的沉稳蓄势,中板的舒展优美,还是快板的威猛欢跃,其共同的一点,都表现了一种置苦难于度外的洒脱、悠然、叱咤风云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威武不屈、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潮阳英歌的气势和风貌,蕴蓄了潮阳民众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而成的倔强、骠悍、勇于斗争的刚毅气质。 四、在潮汕普遍的民俗祭祀、喜庆节日的群众性观赏活动中,潮阳英歌以其驱邪除恶、祈福迎祥的独特功能而得到格外青睐。 潮人俗尚祭神,据说全国祭祀神祗260多种,潮汕就有200余种。这些品类杂多而统称为“老爷”的神明如土地伯公、三山国王、关爷、玄天上帝、天后圣母、皇姑娘以及先贤先哲、名人骠将等的斋醮祭祀节日,也盛行于潮阳,而潮阳的祭祀双忠烈则为他处所无。除此之外,各利喜庆节日也不胜枚举,如时年八节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鬼节)、中秋、重阳、冬节等的娱乐祈禳节日,辽有不定时的诸如新庙庆成、佛像(或老爷)开光等喜庆吉日。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潮俗祭祀仪典中,一般都离不开两大类常规节目,一是演戏,一是舞英歌,在潮阳,则将舞英歌作为主要节目。可以想见,英歌舞的阵容、气势,刘于祈求平安福祉的芸芸众生,那是一种多么大的心灵上的满足。人们相信,没有哪一位神祗会拒绝这么强烈壮观的祭祀场面。这种最具普遍性、群众性的民俗活动,自然是英歌舞得以绵延发展的温床。至于英歌舞源自古代傩舞,内容直接与祭祀有关,那也是值得重视的一家之言。不管如何,英歌舞的主体构成是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梁山泊英雄好汉,这应该看作是潮阳民众在长期祭汜活动中对英歌舞从内容到形式的最佳选择,与驱邪除恶迎祥接福的祈神偿愿心理有直接关系。 五、潮阳英歌把南派武术、潮剧、潮汕民间舞蹈、潮州音乐等地方艺术门类有机地熔为一体,使这一群体广场舞蹈显得丰姿多彩,美不胜收。 以西岐英歌为例,据教练洪飞鹰介绍,为使舞蹈动作更富有表现力,更好地展示“力”与“势”,西岐英歌以南孝的四平马、大弓步和金鸡独立等舞步作为上盘式,把小弓步和战马步作为中盘式,把单坐莲步和双坐莲步作为下盘式,上、中、下三种盘式有机交织,表现舞者腿功非凡、矫健敏捷的特点。在槌法上,既保留传统旋槌花相互碰击的技巧,又揉进南拳的滚、点、挫、批、戳等拳术技法,以表现舞者的功架不俗、武艺超群;在舞蹈对打方面,则选取某些戏剧的表演身段化入“南拳”散手中的刀、棍、斧、节等的对打套式,其中有单组打、双组打、正面打、反页打、左右打。在表演过程中,以武术中的玉人照镜、老树盘根、山中擒虎、燕子翻身、魁星踢斗、雄狮开口等拳法,状物造型,取其威武、勇猛的神态,使舞蹈表演更富有写意性。 应该指出的是,潮阳英歌同样经过一般艺术样式所必经的“简——繁——简”三级阶段,现在的西岐英歌和永丰英歌都突出了舞蹈表演,没有后棚的戏曲表演片段,显得更为精粹凝炼。其丰姿多彩、美不胜收,集中体现在那跌宕起伏、变幻多端的棍花、步法和图形中。 潮阳英歌如同海门莲花峰在南海之滨端庄雄立,她时时令我们感到自豪和惬意。潮阳为什么会盛行如此美好的舞蹈?也许她同莲花峰一样,从来就秀气盎然地挺拔着,用不着去细细追究,但正如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追寻英歌舞的过去,正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让英歌舞有更美好的未来。祝愿潮阳英歌舞像莲花峰一样,世世代代娇然挺立在潮阳的大地上。 1998年6月10日 (本文作者系汕头市艺术研究室主任、二级编剧)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