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彩纷呈、风格多样的潮阳英歌中,永丰英歌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古朴优美,粗犷勇猛,热烈活泼,雄奇壮观。
    永丰英歌队是潮阳县两英镇永丰居委会的农民组织起来的成年英歌队,也是潮阳县人民政府应文化部、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比赛委员会的邀请,于8月上旬派赴北京献艺的一支民间舞蹈队伍。
    几声螺号,一阵战鼓,抖出一面猎猎的太极旗,紧接着,一名扮作《水浒》人物鼓上蚤时迁的“耍蛇人”的舞蹈队员,挥舞着手中的“大蛇”,引领着“三路好汉”(脸谱、衣饰取材于梁山泊好汉的形象)呼啸而上,势若洪波,锐不可挡,——这便是永丰英歌队的登场势态,一开始,便给人们留下“蓬勃向上”的动感。
    三路呼啸而上的“梁山泊好汉”,中间一路,每人一手执手鼓,一手执鼓竺;左右路两,每人两手均执盈尺的短棒(俗称英歌槌)。三路好汉,槌鼓共鸣,和谐合拍,节奏明快,情绪激越,真是“槌鼓声里展雄风,群体舞中显英气”。更引人入胜的是,三路好汉齐头并驰登场之后,中间一路,突然疾速地占先向前直进,其余两路各分左右跃动,先是斜驰,继而转后,宛若两副劲翅,瞬间构成第一个形象化的“飞虎展翼”图,随着热烈而有节奏的英歌锣鼓,随着握棒、执鼓的舞蹈队员对于南山武派英歌的击槌、打鼓技法的尽情发挥,整个舞蹈情绪显得十分活跃。单就运槌而言,他们便运用了六槌、八槌、二十一槌;三十槌、三十二槌、三十八槌等套式,可谓槌法多而美。以队列图形来说,继第一个舞蹈图案的构成之后,紧接着又灵捷地、依序变换出“双箭穿云”、“驷马追风”、“银蛇脱壳”、“四路发兵”、“繁星闪烁”、“双剑齐挥”、“梅花傲雪”、“四龙夺珠”、“猛龙戏波”、“铁塔凌霄”等的舞蹈图案来。这些舞蹈图案的变换,  自然而又利索,形象鲜明而又多彩,观众如果居高临下作“鸟瞰”,便会赞叹这些图案的形象逼真,就拿“双箭穿云”来说,两队平行而又笔直的舞蹈队列,风驰电掣地“斜插”而去,这不正象两支势欲穿云的利箭离弦飞射么? 再说“银蛇脱壳”,细观舞蹈队员那种槌鼓齐挥、跃舞穿梭的动态,你就会觉得这银蛇的“壳”脱得何等神似! 又如“四龙夺珠”这一图案,也构织得妙不可言,若把彼时彼地的“耍蛇人”模拟为“珠”,那么,四支舞蹈队列龙气十足地快速跃动,竞相奋扑,确有“夺珠”之势。结束图案的“铁塔凌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叠罗汉,两名扣‘头槌的,摆开弓马,架起一名队员,构成下大—上小的“尖”字形“台座”,上面再立着一个“耍蛇人”,但见他作金鸡独立的架式,一脚曲起,一脚直立,并且随着英歌锣鼓,频频挥舞着手中的“大蛇”,颇有“凌霄”之概。“铁塔”外围,是大小两个原地踏舞的“舞圈”,一舞向外,一圈向内,队员面部相朝,按拍击节,如果把其比作塔基,也未尝不可。整个舞蹈篇章,在这个“登高亮相”中结束,在形成高潮之际倏然而止,更觉余味无穷。
    观罢永丰英歌舞,一方面觉得它的舞蹈情绪热烈,舞蹈:到形多彩,一方面感到它的泥土气息浓郁,从中看到农民气质在舞蹈中的升华,因而情不自禁地要深赞它不愧是植根于民间土壤的民艺之花。
    原载汕头市群众艺术馆编的《文化走廊》第44期

你是本文的第1125位读者
来 源: 《潮阳英歌舞》
作 者: 林升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