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潮汕话叫做

(庵6),平时有人写作“项”,错了。“项”字潮汕话只能读作

(限),没有闭口韵母

(庵6)的读音。

(庵6)的本字是“颔”。

    颔,原义即下巴及稍上的部位。唐·白居易《江南行》诗:“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鬚。”《玉编·页部》:“颔,户感切;《庄子》曰‘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广韵》上声感韵:“颔,《汉书》曰:‘班超虎背燕颔’”胡感切。“颔”为匣母字,匣母字现潮汕话多读为零声母,如“荷厦划胡鞋画”等,故“胡感切”潮音可切为

。潮汕方言歇后语有“颔下生瘤——堵着”(谓碰巧遇上)。其义正与此同,指脖子一义是引申而来的。

    潮汕话中跟“颔”有关的常用词有不少:伸长着脖子看、很想要的样子形容为“颔长颔短”,围巾叫做“颔幋”,围嘴儿叫“颔围”,衣服的领子叫作“颔领”或者“颔领头”,上吊叫“吊颔”,上吊而死的鬼魂叫“吊颔鬼”,生病或者挨饿而痩得脖子细长细长形容为“颔丝鬼长长”,生气的时候脖子上青筋暴突形容为“颔筋髼髼”,因寒冷或者其他原因而缩着脖子叫“颔囵囵”,喉结叫做“颔腒”,颈骨叫作“颔骨山”,因患甲亢病而脖子粗大叫“大颔胿”。鸡鸭鹅的脖子也叫做“颔”,如“鹅颔”、“鸡颔”等;猪的颈部叫做“颔狼”等等。“脖子”和 “项”潮汕话口语基本不用。

    再说说“颔下生瘤——堵着”的“瘤”,在此歇后语中应读

(榴),与普通话意思相同,指肿瘤、瘤子,一般都是个体比较大的。但“瘤”字有另外一个读音

(刘),指的是皮肤上被蚊子叮咬以后起的小疙瘩。如说:“昨夜乞蠓咬了一身浮到尽是瘤(昨夜被蚊子叮咬后浑身长了很多疙瘩)。”身体因过敏产生的反应而起的疙瘩也叫“瘤”,如“浮风瘤”等。

    “瘤”读

(榴),是文读音,读

(刘)属于白读音。因为文白异读音的不同而分别词义的不同,这在汉语方言学上叫作“文白别义”。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再举一些例子:

    流,文读音

(榴),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蛀”、“流动”、“流淌”、“一流”。海洋的潮汐,叫“潮流”,引申形容时尚的风气。但如果是口语,潮汐就只叫做“流”

(刘),如 “初三流十八水”中的“流”,一定读

(刘)。“流水”一词,文读

指“流动的水”,而白读

就指潮汐,如说“流水洘”(退流)等。口语词“流逃”(流浪)、“流目汁”(流眼泪)、“流鼻”(流鼻涕)、“流涎”(流口水)“流汗”等及其变体形容词“目汁流流”、“鼻流流”、“囒流流”、“鼻流囒滴”、“目汁流目汁滴”、“汗流汁滴”中的“流”都应该是白读音



    留,文读与白读主要体现在语体风格上:文读

(榴)主要是书面语词,如“留意”、“留心”、“留级”等;白读

(刘)则主要用在口语词上,如说:“请人客留落来食顿饭”(请客人留下来吃顿饭)、“留几百银啰乞伊”(留几百块钱给他)等。

    九,常用的读音

(狗),是白读音,表示数字,如“九九八十一”、“九死一生”等等;一些特殊的词语读

(救2),如“九流三教”,“九流”读

。毛泽东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第二句中“重霄九”的“九”就得读

(救2),才能押韵。

    昼,常用的读音

(丢6),是文读音,如“昼夜”、“白昼如夜”等,多指白天。但另有一读

(兜3),是白读音,指中午,如“日昼”、“日昼头”。这是古汉语保留下来的词义。《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国语·鲁语下》:“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朝、昼、夕、夜,犹今言早、午、晚、夜。广州话上午叫“上昼”、下午叫“下昼”,“昼”也是中午的意思,是上半天和下半天的分界线。吴语也以午为“昼”,上午为上昼,下午为下昼,与粤语相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下昼时节,是有一个湖州姓吕的客人叫我船过舟渡。”清·茹敦和《越言释》也云:“越人以午为昼。”

你是本文的第74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2、5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