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谈到“臭”字,说到作为一个表示不良味道的形容词,它的构词能力很强。这里再举一些例子。
    “臭哈”,或者“臭哈啦”,指鱼、肉类变质发出的气味,如:“撮鱼臭哈喇臭哈喇,孬买(这些鱼已有异味,不要买)。”《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一时也辨不出是香,是臊,是甜甘,是哈喇,那气味一直扑到面上来。”《汉语大词典》释为:“形容油腻食物的变质味。”正与潮汕话相合。“哈”还可以单独使用,表示臭的程度,如说:“撮猪肉臭到哈,孬食了(这些猪肉臭得很了,不能吃了)。”又“喇”字读阴去声。“哈喇哈喇”,潮汕话也可以作形容词用,这种味道通常指的是鱼肉变质的味道。
    鱼肉变质而产生异味,潮汕话叫“蔫”,如:“撮鱼蔫去,孬食(这些鱼变质了,不能食)。”引申泛指人身体不适,无活力,垂头丧气,如:“伊只二日破相,个人蔫蔫(他这两天病了,有气无力的)。”蔫字从艸(草),原指植物枯萎,宋·苏轼《次韵刘景文……》诗:“浅紫从争发,浮红任早蔫。”明·刘基《古歌三首》之一:“红葵高花高以妍,清晨开花夕就蔫。”引申而指东西不新鲜,《说文解字·艸部》:“蔫,菸也。”清·段玉裁注:“不鲜也。”《广韵》平声仙韵:“蔫,物不鲜也。”於乾切。又引申指人的精神萎靡不振。清·佚名《六月霜》:“休得便轻灰志愿,意恢恢,气索神蔫。”这两种引申义潮汕话都有。
    臭莶

,指番薯糜烂后发出的有点微辣的臭味,潮汕俗语有:“糜柑甜,糜芋莶。”这个“莶”,指的就是“臭莶”。与之形近的有个“臭尿莶”,形容的却是尿臊味,不能混淆。

    臭鲞

(响3),臭臭的味道,还可以具体说到发臭的来源地儿,如“臭屎鲞”(臭屎味)、“臭胳囊下鲞”(腋臭,狐臭)等。“鲞”,原指一种鱼名,后来用以指干鱼、腊鱼,晋·王羲之《杂帖五》:“石首鲞,食之消瓜成水。”再引申指腊味,不仅仅是腊鱼。大概就是由腊味的味道一义再引申而成为了不好的味道。与“臭屎鲞”词义相近的,有一个“臭屎吪”,“吪”潮音

,也是臭屎味的一种。

    臭手液、臭脚液,指手、脚之汗多了又没有洗干净产生的恶味,如说:“双袜臭脚液鲞过重,猛猛换去洗掉(你的袜子臭脚汗味儿很浓,还不赶快去换了洗掉)。”“液”通常读作

(亿),但在“手液”、“脚液”里读

(惜8)。“液”字本来属于《广韵》“以”声母字,音“羊益切”,潮汕话文读

(亿)正合此音。读

(惜)乃是古音的遗留,中古“喻”声母字潮汕话读

声母的字还如“蝇”

(绳)、“翼”

(实)、“榕”

(成)、“鳙”

(松)等。潮汕民居房前屋后种植树木花草,讲究“前榕后竹”,即谐音“前成后德”;德为后盾靠山(所谓“厚德载物”也),通过勤奋努力而有所成功。鳙鱼通常也叫“大头鳙”,吃淡水鱼的“食诀”有“鳙鱼头,鲤鮕喉”之谓,谓鳙鱼头之美味也!至今粤菜中之“砂锅大鱼头”,潮汕家常菜中之“鱼头芋”,取料上乘者应该就是这“大鳙鱼头”。

    臭液蜚

,一种身上能发出臭味的昆虫,即臭椿、椿象。

    臭火熏,“熏”潮音读

(昏),过去以柴草为燃料,做饭炒菜时带进了烟熏的焦味,叫做“臭火熏”,不是真正的臭味。与之近似的是“臭火烙”(“烙”潮音

,“蚝烙”“秋瓜烙”的“烙”),是形容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被烧焦了的味道。如说:“撮饭臭火烙臭火烙,可能是烧掉了(这锅饭有焦味儿,可能是烧焦了)。”

    臭油垢,“垢”潮音

(狗),“垢堺”

(身上的污垢)的“垢”,花生油及其制品过期变质后的味道。如说:“撮地豆枝过期,臭油垢臭油垢,孬食了(这些糖花生条过期了,有油垢味儿,不能吃了)。”

你是本文的第57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9、18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