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地挑拣,潮汕话形容之谓“选精择白”,揭阳等一些地方也叫“拣精择白”。从挑吃引申到对其他方面的挑三拣四,亦然。如说:“你只生选精择白,去底块找有工作”(你这样挑三拣四,到哪儿能找到工作)。普通话有一个十分相似的成语,叫做“挑肥拣瘦”。不过,潮汕话把瘦肉放在前面,普通话则把肥肉放在前面而已。
    精,其实就是“精肉”,有些地方也叫“赤肉”,与“白肉”相对而言。在古代文献中,指瘦肉字作“腈”:从“肉(月)”“青”声。因为是肉嘛,所以从“肉(月)”字旁(而“精”字从“米”,指的是“精米”)。南北朝学者顾野王编写的字典《玉篇》里已经收录“腈”字。《玉篇·肉部》云:“腈,子盈切;腈肉也。”宋朝的韵书《集韵》平声清韵部也云:“腈,肉之粹者。”由此可见,指瘦肉的“精”本来应该是从肉写作“腈”的。但后来,“腈肉”在北方改叫“瘦肉”了,“腈”字与“精”字同音(jīng),就被合二为一,“腈”字基本被弃用了。而再后来,化学布料出现了“腈纶”一词,就借用了被闲置的“腈”字,而且经常被误读为“qíng (晴)”。
    “腈”和“精”字潮汕话文读为zêng1(盅),白读为zian1(晶):在“精神”、“灵精”、“精气身”、“精髓”、“精品”等词语中读文读音zêng1(盅),但在“妖精鬼怪”、“人精”、“猪哥精”、“白骨精”等词语中读白读音zian1(晶)。
    肥肉色白,故名白肉。不但全国各地都有此叫法,而且从古代就有了。清朝学者翟灏在他的著作《通俗编·饮食》中引用《晋书·陆纳传》云:“(陆纳)问桓温:‘食肉多少?’温曰:‘白肉不过十臠。’”“白肉十臠”就是“白肉十员”,看来桓温食量不小。又引用《齐书·礼志》:“四时祭荐,用酱炙白肉。”看来,白肉之称,南北朝已然。而且,魏晋六朝喜欢清谈之士,也喜欢吃肥肉。
    由“白肉”而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另外一个成语——肤如凝脂,其意思就是皮肤又白又滑,就像凝固的脂肪一样。这种凝固的脂肪,潮汕话有一个听起来很“土”,但其实很“古”的名字——膋。“膋”潮音la5(拉5),从肉(月),“劳”声,本来写作“朥”,偏旁部首调整省写后作“膋”。因为猪油吃得多,所以“膋”平时多指猪油。生的脂肪叫做“肪(bang1,帮)膋”、肠间的脂肪叫做“膋帕纱”。用其炸油叫作“爇膋”,炸过油的渣叫“膋粕”。过去食不果腹的时代,油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之一,买肉都买“肪膋”、“白肉”,好炸油炒菜。潮州小吃不少是用猪油做的,因其有“膋”(油水),香而耐困(消化),深受潮人之喜爱,如“膋饼”、“膋糕”、“猪膋粿”、“膋粕糜”(猪油渣煮的粥)等等。其他动物的脂肪,则通常要前加动物名称来表示,如“牛膋”等。
    “膋”字先秦已有。《诗·小雅·信南山》:“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汉·郑玄笺:“膋,脂膏也。”《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焫膋萧,延四方。”唐·颜师古注:“李奇曰:‘膋,肠间脂也。’”《太平御览》卷三十:“《荆楚岁时记》曰: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膋其上。”《新唐书·礼乐志一》:“诸太祝取肝、膋燔于炉。”又“膋”字从“劳”省声,潮音文读应作

,今读

,是白读音。“膋”字亦作“膫”,《说文·肉部》:“膫,牛肠脂也……膋,膫或从劳省声。”南朝·梁·简文帝《对烛赋》:“豹脂宜火,牛膫耐寒。”

    由此可知,如今觉得高雅美丽的“肤如凝脂”,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很生活化的形象比喻,“凝脂”也就是潮人所说的“凝冻(geng5 dang3)的膋”。不再说了,说多了会破坏读者的美好想象。哈哈!

你是本文的第51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2、22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