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锣鼓游乐 大锣鼓游乐是潮俗民间一种较大型的文娱活动。大锣鼓游乐队伍一般数十人,多则百几十人。前面是彩旗队列,以后依次为标语旗幅、乐队和表演节目队伍。整个队伍主要是标旗队和乐队。旗队由数十名戴墨镜、面部化装、衣着艳美的女青年的扛着绣有各种佳词丽句的标旗陈列;乐队分锣鼓队和管弦乐队,有16面大锣分为两排,还有潮乐特有的深波和大钹等;大鼓为乐队指挥,打击乐和管弦乐配合轮流作队列进行式演奏;最后是挑花篮和小戏节目表演。里湖镇的大锣鼓队后面的节目表演,旧时是各出戏的集锦,每个节目表演者集中于一架车上,若干节目则若干架车,称为“大锣鼓游景”。今游景部分多为表现建设成就的各种景物的彩车展览。
舞虎狮 舞虎狮以县境西部山区为盛,有的一个村子就若干班。“虎狮”用木板制成狮头,使其口眼耳皆可操纵活动,然后油上色彩,加上毛饰,用一长彩布连接头尾做身,扎一束麻丝为狮尾,即可表演。虎狮以狮头的色饰分类,有红狮、青狮、肚角狮、猫狮等,皆以舞狮班的武术工夫程度为别。红狮为一般武功者,俗谓“平安狮”;青狮则为武功高手所舞;肚角狮(肚角麒麟)较尊贵,一般为武术界老前辈所组织;猫狮则为儿童学舞者。 舞狮表演由2位青年壮汉只要配合默契,便把狮舞表演得栩栩如生。另还有一个或两个手执葵扇、头戴面具者(俗称大头佛),招惹狮子戏耍,更增加情趣。舞虎狮队的人数少者十余人、多则五六十人,均为武术好手。舞狮表演过后,便为拳术和刀枪棍棒表演,有单打、对打、群打等多种样式。 乡俗视“虎狮”为吉祥物,以为请虎狮班到乡寨及家中表演参拜,就象征全村、全家吉祥。春节乡村舞虎狮拜年活动十分活跃,历代相沿不衰。 英歌舞 英歌舞(一说秧歌舞)为普宁地方特有的民间舞蹈,几乎大南山、南阳地区和练江流域一带每个村子都有。英歌舞为摹拟梁山泊英雄大破大名府故事的一种程式化了的集体的舞蹈。旧时表演者分别腰悬梁山泊英雄姓名的小牌子,并按人物规定脸谱粉墨化装,且有唱有舞。近代,唱和舞已分开,今天看到的仅是单纯的集体舞蹈动作,脸谱服装也仅少数人物依原形彩装,多数作一般武士装扮。 英歌舞表演器械主要为短棒和小鼓。短棒圆形,直径约4厘米,长40厘米。小鼓为两边皮面鼓,鼓面直径约10厘米,鼓身长约10多厘米,鼓旁有弓,可单手提拿。表演时,由前一人舞蛇,作行进和队形变化指挥;舞棒、执鼓者作纵队并排队列,24、32、36人均可;舞者服装为一式紧身短打,上身坎肩,两脚绑人字形裹腿,加上脸谱俱为英雄豪杰模样,十分威武。用大鼓、大锣、号角等作战鼓调子指挥舞蹈动作,短棒相击常以武打动作程式表演,节奏感强烈,舞步洒脱有力;队列变化按攻打大名府设计,从出发至凯旋,千姿百态,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英歌舞队有时还配有潮乐队、小型戏曲表演及打布马,这些概称为“后棚”。潮乐队多配合戏曲表演。戏曲表演有“双摇橹”、“洗佛”、“相命”、“拖车”等,有的多至10多出,据说皆摹拟梁山泊好汉化装入城队伍装扮,后进不少潮汕地方戏出。打布马表演则是由一有武术者腰部围上描画成马状的道具布,手执双锏,作骑马冲杀动作,由另一武术好手提器械与之对打。因此,“后棚”也是颇吸引人的。英歌舞群众喜闻乐见,逢年过节,群众都以舞英歌自娱。村中也时见有儿童英歌表演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