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有个好风气,认为出钱或者粮食等财物帮助穷人,是积德行善的事,都是应该做的。一人有难,众人帮扶的义气,有点像现在网络众筹帮人解决危难的性质。而做上面说的这等善事,有句俗语说:“怪无无怪少。”什么意思呢?把它断为“怪无,无怪少”就不难理解了。意思就是你一点钱物都不出,大家就责怪你;你如果按照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多少出一些,哪怕比较少,大家也都不会嫌少的。用普通话翻译过来,就是:“只责怪不出钱物的,不怪出得少的。”但问题是,“怪无无怪少”中的“怪”字,口语中不是读大家都知道的读音

(乖3),而应该读成

,潮音同“过”。

    “怪”字不读

(乖3),而读

(过),还有一些词,用得最多的词义就是用作副词来修饰形容词或者形容词性的短语,表示“很、非常”的意思,平时都写作“过”(因为多少含有“过分”的意思)。其实它就是北方话里的“怪”:“怪好”就是很好,“怪好食”就是很好吃,“怪重”,就是很重……不过大家不知道潮汕话的“怪”字可以读

(过),所以就把同音字“过”当成本字来用了。这是方言中习非成是的典型例子,不知者不为过也。

    另外还如“埋怨、批评”普通话叫“责怪”,潮汕话逆序而成为“怪责”(“责”是入声

,“怪”也被后同化读为入声

,音同“郭”)。

(郭)又与“刮地皮”的“刮”的白读音同音,如“刮鼎”(刮铁锅底的灰)、“刮铜锅底”,所以批评人老是被比喻为被人抓去“刮面皮”。这是由于“怪”、“刮”潮汕话谐音而造成的修辞方式。

    词义近于“怪责”的另外一个词是“怪示”。如说:“伊啰是怪示我过年无去个伊拜年呶(他肯定是怪我过年时没去给他拜年)。”“怪示”语音稍转而在有些地方变成“叫示”。如说:“伊叫示我呾无先个伊呾(他怪我没先告诉他)。”

    还有一个词——无怪,“难怪”的意思。如说:“伊今日生病呶,无怪无来上课(他今天生病了,难怪没来上课)。”

    像“怪”字一样,韵母文读为

(歪)、白读为

(锅)的常用字还有“快”字。小时候,常听老人家说:“你kuê3 kuê3食,食加块囝正会kuê3大。”意思是:“你快快吃,多吃一点才能快点长大。”这个

(课)的本字就是“快”。“孥囝快大(小孩长得快)”是个口语常用短语。成语 “脚猛手快”中的 “快”也读

(课)。

    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韵母



的文白异读。如“挂”字,潮音常读音为

(褂),但它还有一个白读音

(过)。清明上坟扫墓、怀念祖先,潮汕人不像粤语一样叫做“拜山”,而称为“挂纸”,这个 “挂”口语中就读

(过)。“挂纸”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民俗,原先指的是在坟墓上面的树枝上挂(系)一些纸钱。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携家春游。”但不一定所有的坟墓周边都有树木(茔树),就因地制宜改为在墓堆上压一些纸钱。现在清明扫墓,潮人仍然保持这种压纸钱(纸条)的习俗。为什么清明扫墓要“挂纸”(把纸钱挂起来)呢?因为清明节前的两天,古代有“寒食节”,是不能使用明火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宁愿留在山中被活活烧死也不肯出山为晋文公重耳所用的名士介之推。所以只能用“春盛”(“盛”潮音

,城7)挑些煮熟的祭品去供奉祖先。不管古代寒食节的起源是什么,清明前后禁止明火的做法却很符合现在提倡的绿色环保理念,看来古人是比我们更懂得爱惜自然环境和生产资源的。可惜潮人只学了一半,“挂  纸”的风俗是保留下来了,但又增加了明火烧纸钱。前些年有的地方为了热闹还在清明祭祀祖先时放鞭炮,不少地方还引起了火灾,这真是“胡闹”了:既不符合古制,又不环保!

    “挂”字潮音读为

(过)不难理解:“挂”字繁体字作“掛”,是个象声字:从“手”“卦”声,“卦”字潮音就读

(过),如“八卦”、“卜卦”等等。

你是本文的第41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8、15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