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潮剧发展的鼎盛时期。
    五十年代末,潮剧先后两次晋京演出,“南国鲜花”香飘京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接见过潮剧演员,潮剧也因此引起国内外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称赞。我国杰出文化名人田汉、郭沫若、王昆仑、老舍、梅兰芳、曹禺等,都盛赞过潮剧。
    六十年代初,组织中国潮剧团出国演出,成为周恩来总理推行人民外交的组成部分。196O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和组织潮剧团第一次出境、出国访问。总理的工作周密细致,他在北京专门交代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朱光同志,要他提请广东省委特别重视。广东省委指定省委宣传部长吴南生同志具体负责。
    中国潮剧团原定到新加坡演出,中央指定周而复同志任团长。后由于新加坡方面的原因,未能成行。于是中央决定改赴柬埔寨,由王昆仑同志任团长,祁峰同志为副团长。中国潮剧团在赴柬埔寨之前,首先到香港演出,这是国内戏曲团体第一次到香港演出。从196O年1O月底至12月9日,中国潮剧团在柬埔寨首府金边及7个省共演出42天,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增进了中柬友谊,潮剧团赴柬访问结束后十天,即12月19日,中国和柬埔寨签订了《友好互不侵犯条约》。
    潮剧团两次上京和到香港、柬埔寨的演出,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称,潮剧是中国八大出国剧种之一。
    潮剧在五、六十年代这一黄金时期,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努力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
    为什么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剧能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绩这与周恩来总理对潮剧的了解和一大批在潮汕工作过的领导、学术界人士的推荐,以及在广东、汕头有关领导同志的关心和参与,关系极大。周恩来同志曾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初期,先后多次来到潮汕。特别是两次东征期间,周恩来同志曾先后在汕头工作了近半年时间,并对潮剧有了一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等中央负责同志到广东检查工作,陶铸同志多次从汕头调潮剧团到广州去演出。至于地方方面,从建国初期开始,汕头以及广东的有关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都对潮剧十分关心和支持。如吴南生、邹瑜、余锡渠、李雪光等领导同志,都为潮剧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这些老领导的带动下,汕头历届领导为培养潮剧这个地方剧种做了大量工作。实践证明,那个时期领导重视了,潮剧就有好的演员和剧目出现。依我之浅见,我们对潮剧的宣传,特别是向领导宣传还是不够的。潮剧要重振当年雄风,应极力争取各级领导和国内外戏剧界人士关心和支持。潮剧界的同志要多向领导汇报潮剧工作,讲清潮剧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和困难,讲清潮剧的工作特点,让领导了解潮剧,理解潮剧工作者,支持潮剧的发展。经费问题是潮剧发展的第一瓶颈,地方政府应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世界上任何国家政府都是十分重视民族艺术的。俄罗斯在目前经济有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减少对民族艺术的扶持,群众也愿意掏口袋到高级音乐厅、剧院消费。要保住一个地方剧种不致消亡,政府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地方财政应保证潮剧院、潮剧团的人员工资和正常活动经费。同时,领导也要给潮剧创造展现其独特风采的机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不少中央领导同志和世界级名人来过汕头,是否可以策划几个有代表性的潮剧折子戏,作为接待节目,专门为来汕视察、检查工作的中央领导及名人、专家观赏。这样,才能逐步改变潮剧在上级领导和艺术界心目中并不起眼的被动局面。

    培养和扶植表演艺术尖子
    一个剧种,总要有几个代表性人物,五六十年代潮剧的兴旺,是与洪妙、郭石梅、谢大目、翁銮金、姚漩秋、李有存、范泽华、肖南英、张长城等优秀演员联系在一起的。姚璇秋同志是在5O年代中期显露头角的著名潮剧表演家。半个世纪以来,她怀着对潮剧事业的执着追求,塑造了一系列铭刻观众心中的人物形象,享誉海内外。1999年5月23日晚,今年已64岁的姚漩秋,在从艺5O周年专场晚会上,艺术风采不减当年。扮演《扫窗会》中的王金真,她表现出独到的气质,“把灰尘扫出窗外,把万般忧愁扫进心中”。《江姐》一戏中,姚璇秋扮演2O多岁的江雪琴,年龄反差甚大,但从一登台表演就让观众强烈感受到“江姐就是这个样”,这是姚璇秋的气质征服了观众。《辞郎洲》一戏中,姚漩秋扮陈壁娘送张达出征的表演十分到位。她捧着酒杯,潜心刻划出人物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既为壮行又是惜别,既高兴又忧愁,成功地塑造了陈壁娘“柔情似水,烈骨如霜”的奇女子形象。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薛若琳在谈到演员用形体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特别赞赏姚璇秋。他说,我第一次看到姚璇秋表演的潮剧,印象最深的是姚璇秋的气质和内功。他在《扫窗会》中,用走矮子步来刻划人物“矮人一等”的困境和心中的怨恨。薛若琳说,从未在任何剧种里看到青衣如此表演。青衣裙裾曳地,走矮子步有很高难度,搞不好就缠脚。姚璇秋已六十多岁了,能如此表演真是令人敬佩。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振兴京剧和民族艺术,需要有一大批立志献身这一事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努力造就21世纪的京剧人才,民族艺术人才。”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江总书记的指示,着力培养一批洪妙、姚璇秋式的潮剧艺术尖子,让他们真正担当起跨世纪振兴潮剧的重任。
    书山有路勤为径,艺海无涯苦作舟。表演技艺的每一点提高,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换取的。一个演员的艺术功底和舞台实践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洪妙、姚璇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潮剧演员高深的艺术修养,是长期学习、苦练、积累和升华的结果。潮剧演员一定要学习老一辈潮剧艺术家的高尚艺德,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刻苦学习,勤于练功,把现实生活融化到舞台艺术中去。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演艺人才,扶植艺术尖子。今年5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姚璇秋从艺5O周年专场晚会和表演艺术研讨会,就是一个既宣传潮剧名人,又争取专家支持的好形式,建议今后要适时举行。艺德是演员的立身之本。我们一定要牢记自己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文艺工作者。牢记在自己成名的道路上,凝聚了领导、老师、同事和观众的心血。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个演员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刻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他的表演只能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觉得乏味,最终失去观众。有的年轻演员,不愿意下苦功夫,或者学到了一点东西,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着力提高演员的文化素养
    潮剧要振兴,还必须提高潮剧演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全面提高演员的综合素质。旧时潮剧实行的是童伶制,戏班主凭着一张卖身契,把戏童买了进来。在戏班,“戏仔”受尽折磨和剥削,动不动就受到“戏头爹”的训斥打骂,“打戏打戏,不打不成戏”,“唱不好要打,唱好了也要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伤害了戏童的身心健康,压抑了智力的发挥。废除童伶制,成为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声。文艺界老前辈许美勋早在7O多年前就在《岭东民国日报》上发表《梨园子弟》一文,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潮剧童伶的悲惨生活。作者深情地说:“我们要把这些名为‘梨园子弟’,实为‘地狱人儿’的弱小同胞救出来……可怜的小人儿!我虽对汝流了不少同情的泪,写了这篇文字代你们鸣冤,然而那些有力的人,他们肯以一手之劳把汝们救出,这只看你们的命运如何了。”在如此落后的童伶制培养下的潮剧演员,其文化素质之差是可想而知的。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潮剧演员烧毁了卖身契,废除了童伶制,解放了“地狱人儿”。党和政府还把一批文化教员调进剧团,给小演补上文化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翻身,极大地激发了人民潮剧演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潮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潮剧五六十年代的喜人局面,也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但是,我们的潮剧演员也普遍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不少也只进过艺校,从知识面、艺术修养、综合素质方面,都远远跟不上科技新时代的要求。知识的积累,学问的增长,自身修养的提高是一种慢功,知识量的释放,也有一个互为促进、循序渐进的过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多才多艺,厚积薄发,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一个有抱负的潮剧演员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国内外文学知识、文艺理论知识和科技知识,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国文化中,吸取营养,补充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求。从事文化艺术领导工作的同志要克服表演专业重技轻文的倾向,为优秀潮剧演员提供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可以借鉴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做法,在汕头大学办潮剧优秀演员大专班和研究生班,为全面提高潮剧演员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潮剧团的领导要防止短视行为,在占领农村广场戏市场,解决“养家糊口”时不能降低对演员和演技的要求,更不能以牺牲演员的文化素质来换取金钱。总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一丝不苟地唱好每个唱腔,表演好每一个动作,演好每一个角色,不断提高演出水平,积累潮剧艺术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潮剧表演艺术尖子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并永葆艺术青春。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提倡和鼓励有培养前途的表演艺术尖子坚持编、导、演全面发展,努力造就潮剧大师级人才。
    坚持在继承中革新潮剧艺术
    潮剧原是宋元南戏的支脉,属于潮泉腔系统的乡土戏曲,又扎根于潮汕民间,平心而论,潮剧的文化底蕴并不丰厚,它与京剧相比,是远远不足的。京剧根植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城,又与官房和士大夫贵族有着密切的联系,远比潮剧起点高,文化底蕴深。196O年底,王昆仑先生在带领中国潮剧团到柬埔寨进行访问演出后,语重心长地对潮剧团的同志说:潮剧的唱腔是优美动听的,表演也是细致的,但行当不全,规格不严。王昆仑一语言中的。潮剧确实保留了不少唐、宋时期的古唱腔,十分优美动听,但也有不足之处。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大批文化界、潮剧界有远见人士的努力,通过改革和提高,演员队伍的文化素养,演出的质量,艺术上的研究和提高,均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也涌现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潮剧演员。但是从整体来说,潮剧的剧目还比较贫乏,现代剧目的创作也很不够;各行当首本戏也不完整、不成熟、不丰富;表演艺术上行当不齐全,功底薄弱;艺术队伍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潮剧只有在不断继承和创新中才有新的活力。传统的剧目凝结着几代、十几代潮剧艺术家心血,脍炙人口,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同时应该看到,传统剧目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要加工整理,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单靠老的剧目,老的程式,已不能满足今天广大观众的审美需要。为此,我们应努力造就一支演员队伍、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服装设计队伍和研究队伍,要认真搞好剧本的整理、移植和创作,特别是现代剧目的创作,努力搞出一批较有水准的潮剧剧目;还要提倡、鼓励和支持广大演员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剧种的唱腔、唱法和表演技艺,不断丰富潮剧的表演艺术,在保持和发扬潮剧优美动听的唱腔、细致的表演传统的基础上,尽量借鉴京剧等其他优秀剧种行当角色的长处,规范表演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展现新唱腔、新的演技、新的风格,才能创造出新世纪潮剧艺术的新大地。
    潮剧是有观众的,演出市场也是广阔的。潮剧不仅有一千多万潮汕基本观众,还有福建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地区的观众市场。特别是移居海外的一千万潮汕人,他们仍十分喜爱乡音,喜爱潮剧。所以,潮剧不仅占有一定国内市场,还有可观的国际市场,这是其他剧种无法比拟的。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的出现,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这就给潮剧提出一个重新定份和改革创新的问题。年青人观赏兴趣转移了,他们不了解也不喜欢潮剧:老一代潮剧迷因行走不便和潮剧录像带、光盘、电视节目的出现,而可以足不出门。潮剧观众的流失,这是目前最辣手、最严重的问题。有基于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新情况,积极寻求新出路。拓展海外演出市场,就是潮剧的重要出路之一。我认为,两年一届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是宣传潮剧,占领海外潮人戏剧市场的极好机会,应争取国际潮团的支持,把广东潮剧院作为年会邀请对象之一,并组织潮剧精干团队前往演出。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研究城市观众的需求,努力搞好舞台装饰,提高座位档次,应充分利用光电、电子仪器等高新科技来增强舞台效果;应大胆走出艺术单元化的怪圈,向艺术多元化大踏步前进,让民歌民谣音乐元素、流行音乐元素、现代音响技术和伴舞等艺术形式,都在潮剧舞台上显露头角,交相辉映;应尽量装修好剧场,把观赏潮剧和休闲生活结合起来,以此吸引年青观众;应在提高演出质量上下功夫,在高雅舞台上,磨砺技艺;同时,我们也要认真研究年青观众以及众多音乐发烧友的消费心理,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新世纪科技时代的观众对潮剧艺术的需求。我们期待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便是潮剧再度大放光彩之时!
    (陈汉初,汕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
                    1999年 9月

你是本文的第1574位读者
来 源: http://www.czpp.com
作 者: 陈汉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