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过去有个形容物体柔软的词,叫“软过胶播尾”。胶播尾确是软极了,但已失传。以前,织布全靠手工,夏织麻苎,冬织胶播。胶播布,又粗又厚,做成的衣服可以御寒。要织布得先纺纱,用棉花搓成一条条蓬松的东西,约指头大,长短不一,这东西就叫胶播尾。纺纱时,用指头捏住其一端,在纺锤上让它卷成粗棉纱,便可于机上织成胶播布。胶播尾是棉花做成,其柔软程度可想而知。民国时期,机织传入,胶播尾不再用于纺纱,只用在结婚上。用棉花搓成两条,半尺多长,指头粗细,用红线束其腰,放在帖盒里,婚礼上象征男耕女织,夫妻不能分离。所以,“胶播尾”还见于社会。解放后,婚礼仪式简化,这“胶播尾”也就没人知道了。解放后,有些农家,煮一种甜汤叫“食胶播尾”。是用糯米粉和水,搓成一条条,小指头大,3寸来长,水开放进水里,再加点糖做成的一种甜品。称“胶播尾汤”是取形命名,但也很软。由此可见,胶播尾确是极柔软之物,除了水外,它算是最柔软的物质了,可见潮汕人用词的恰当。胶播尾虽失传,这个喻语也少人用,但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人,却是多人知道的。有些胶播布被单,可能还压在箱子里。

你是本文的第894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0-10-13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