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橂,潮人一向习惯写成“有”,潮音读doin7(与“殿”同音),本义是木材坚实,例:这块枋真橂。这是一个古字,《集韵》收入此字,去声霰韵。注明:“橂,木理坚密。”潮人对此词的引伸义是:1、东西坚实。例:这块糖方过橂(这块糖方很坚硬)。2、人有心计,有智谋。例:伊处理这件事盘口经到过橂(他处理这件事考虑得很周密,应对得很好)。3、为人吝啬。例:伊橂过油麻石,从来朋友们聚餐唔曾出过一分钱(他是一毛不拔的人。他多次参加朋友的聚餐,但从来没有付过账,都是当“白食客”)。“橂过明朝坟”的“橂”,指的是“吝啬”。
橂过明朝坟,以标准音解读:“比明朝坟还橂”。引伸义是讽刺极端吝啬者。古潮州遗存的明代古墓,大多是以红糖、糯米拌石灰或贝灰为坟身坟面的建材,很坚固。故在墓葬中,有“明朝坟上橂”之说。至于“橂过明朝坟”的俗语,则用来指吝啬者。其中有个笑话—— 从前,潮汕某城镇有三兄弟某甲、某乙、某丙,都是远近有名的“老橂”,为人既吝啬又一肚的鬼心事。三兄弟不以此为耻,反以为荣,每凑在一起便交流“咸橂”的事迹。有一次,三兄弟的叔父从乡下来城里看望他们,由三兄弟轮流请客一餐。客人走了之后,三兄弟聚在一起交流对付叔父的经验。当木工的老三某丙说:“我请叔父食糜配咸乌豆,咸乌豆装在杯口大的竹筒里,没有好本事甭想夹一粒乌豆出来。我数了,整顿饭叔父只夹出三粒乌豆。你们看我是不是橂过盐柴(一种纹理十分坚实的木料)?”当铁匠的老二某乙接过话头说:“盐柴虽橂,利斧终能劈开它。我可是橂过铁砧的。我到溪沟里摸了一大把小石卵,用盐水炒了炒,以水当酒。请叔父食酒配石螺,不花钱又好听。”专给人家筑坟墓的泥水工老大某甲,慢条斯理地道来:“我真的请叔父到酒楼食酒,窑藏特曲配老鹅头,还有清蒸鲈鱼,六菜二汤。待到杯盘狼藉之时,我捂着肚子,对叔父说,你在这里等我一下,我去方便。一出酒店大门,我一口气跑到山里工地去,五天不回家,叔父怎么办我就不管了。你们看我是不是橂过明朝坟?”两个弟弟不得不叹服。 这句俗语原在揭阳和汕头市郊一带流传。近20年来很少用了。不久前,古吧与青年朋友庄意雄先生在一起饮茶聊天,提起某个无良的企业主,颇有正义感的庄意雄气愤地骂了一句:“这家伙,橂过明朝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