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甲”是潮汕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词语。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而在古汉语中多指蔬菜初生的嫩芽。有两句唐诗是这样说的: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第一句见于杜甫的《宾至》诗。说的是自己种植的菜园刚刚萌发出稀疏的新芽,若不是至亲好友还真舍不得采些来吃。第二句见于白居易的《二月二日》诗。按唐代二月二日这一天又称“花朝节”,士庶多喜是日春游。白居易这首诗写的正是春游:雨过天晴,草芽与菜甲生机勃勃。这个兴起过之后,接下来才用“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描写青春少年一字雁行骑马过渡的情景。
    在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之后,“菜甲”一词在潮汕方言中扎下了根,并且还衍生出如下三种新的词义:
    第一,指葱蒜等炒菜时用于搭配调味的蔬菜。潮汕人将青葱、大蒜、芹菜、芫荽乃至辣椒这些主要用于搭配的蔬菜都统称为“菜甲”。上菜市场买好了主要的蔬菜之后,菜贩一般都会随手挑上一两样“菜甲”塞进装菜的袋子里;如果没有,你也可以开口向他要些“菜甲”。时至今日,卖菜而附送“菜甲”已经成为一种新习俗,甚至于连不是卖蔬菜的都要搭配一些“菜甲”,比如卖“薄壳”贝的要搭送“金不换”,卖羊肉的要搭送竹蔗和枸杞子等“药甲”。我还听过一些在广州等地生活的潮汕人抱怨说,那些地方连“菜甲”都需要另外掏钱购买,实在是太小气太不方便了!
    第二,指与主菜分开来的必备搭配。有些物品,比如咖啡伴侣,属于不一定要但通常很必要的搭配,潮汕人也将之称为“菜甲”,最典型的例子是吃食鱼生的那些配搭。一般来说,传统鱼生的配搭要包括生萝卜丝、菜脯丝(腌萝卜丝)、杨桃丝、芹菜茎、辣椒丝、大蒜片、“金不换”叶以及梅膏酱、三渗酱、花生酱、南姜麸、白醋等多种酱料。这些配搭可以统称为“菜甲”,它们不一定吃得完,甚至已习惯青芥酱油的
人可能连动都不会去动它们,但规矩是一定要有这些“菜甲”的。
    第三,指宴席的菜式搭配和饮食多样化的讲究。潮汕俗谚说:“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举办筵席或负责点菜的人尤其要牢记:国家分为君臣与百姓,食单也需讲究鱼肉菜甲的多样化,切忌一味追求高档,而忽略了鱼肉、肉菜、肥瘦、主次、水陆、荤素、咸甜和冷热等菜式的搭配。食物种类要多样化,焦肉菜甲要一起上,这样才能吃而不腻而且营养均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俗谚“食鱼食肉,还着菜甲”又称“食鱼食月,也著菜甲”。这里无论是“肉”还是“月”,字义都是“肉”,但前者潮州音读“溺”,后者读“无鸭”,而在俗谚中正确读音应该是后者,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跟后面的“甲”宇押韵。进一步研究,俗谚“食鱼食月,也著菜甲”也同时流传于闽南和台湾,而且都来自共同的母语闽南话,从而证实了这句俗语的源远流长。    

你是本文的第56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
作 者: 张新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