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在潮安等一些地方被简称为“茄”,而在潮阳和惠来等地却被称为“力苏”。第一种叫法有潮歌《掼脚饭篮》为证:“掼脚饭篮来摘茄,听见锣鼓乒乓潮,放掉饭篮走去看,看着蒙正店(栖身)瓦窑。”歌词内容叙说的是潮剧《彩楼记》的男主角吕蒙正。
    第二种叫法则有俗谚“担梯摘力苏”为证。茄子虽然有很多品种,按颜色有紫红色、白色、青色和紫黑色等,按形状又有圆形、椭圆形、梨形和长条形等,但茄子毕竟只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势极少高过正常成人的腰身,是不需要担梯子来收摘茄果的。因此,“担梯摘力苏”的词义与“褪掉裤放屁”一样,都是用来比喻多此一举。但在特别的场合,也有用来揶揄他人长得很矮小。
    然而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潮汕话(虽然只是部分)为什么会将茄子称为“力苏”呢?其词源或根据是来自哪里呢?
    我们所说的茄子其实是一种外来蔬菜,至迟在西汉时已由印度传入我国,因为西汉蜀郡成都人扬雄作《蜀都赋》描述家乡物产时说:“盛冬育笋,旧菜增伽”。伽,实际是梵文的译音字,就是茄子。但很多人弄不明白,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说:“茄子,本莲经名,革遐反。今呼伽,未知所自……偶问上部员外郎张周封伽子故事,张云:‘一名落苏’。”
    明代李时珍在《本革纲目》也说“(陈)藏器曰:茄一名落苏,名义未详。按《五代贻子录》作‘酪酥’,盖以其味如酪酥也,于义似通。”可见“落苏”之称,自晚唐至明朝均有出现。
    而据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的说法:“《酉阳杂俎》云‘茄子一名落苏’,今吴人正谓之落苏。或云钱王有子玻足,以声相近,故恶人言茄子,亦未必然。”这里提到的钱王有个后裔号称蛇王,十多年前在番禺野生动物园对面建了个飞龙世界。我还喝过那里出产的蛇精酒,可惜后来倒闭断了货路。
    观今江浙上海一带将茄子仍然称为“落苏”,可见是沿袭自宋代以前的称谓。问题是江浙的“落苏”与潮汕的“力苏”之间,究竟有没有渊源关系呢?
    按照语言学的说法,潮汕话是闽南话的一个分支,而闽南话则是由中原古汉语、本地土著语和古代吴越语构成的。关于后者,以前很少被提及。但正如美国汉学家罗杰瑞所言“闽语中最古老的词汇层在许多方面脱离《切韵》昔系这个事实,是闽语作为《切韵》前的吴语或者江东话身份的进一步证明。”落苏或力苏,也许正好是这样一个古老的词汇。
    茄子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大致是越近寒冷的北方形状越粗短。因为品种不同,食法也多样,潮汕民间的煮茄法是将茄子切片后在清水中泡一会去除褐水,然后热好蒜油,大火落鼎(锅)并迅速上盖。期间不能翻炒,不能揭盖,否则茄子马上变黑硬皮。以前的炊具鼎盖都较小,过程可沿鼎盖边浇些水补充,现在则需在茄子落鼎后一次加足。这样煮上十来分钟,茄子:也就熟了,就可调味收汁装盘。这种煮茄法我自小掌握,因为不需削皮,不用油炸,咸菜原色原汁原味,称得上是一种绿色健康经济实惠的煮意。    

你是本文的第67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04-11
作 者: 张新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