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潮汕人也称荷兰薯,干筒。究其词源,并不相同。

  马铃薯,“①多年生草被植物,羽状复叶, 叶有柄, 椭圆形,花白色或蓝紫色,结浆果,球形。地下块茎肥大,供食用。②这种植物的块茎。在不同的地区有洋芋、土豆儿,山药蛋等名称。”(《现代汉语词典》)

  据中国农业博物馆闵宋殿先生在《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外农作物的传入》所述:“马铃薯,原产南美,我国亦称为洋芋、土豆。马铃薯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为十七世纪前期。1650年荷兰人斯特儒斯到台湾访问,在台湾见到栽培的马铃薯,称为‘荷兰豆’。大陆上的栽培晚于台湾,最初见于福建康熙《松溪县志》:‘马铃薯,叶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苦甘。’”因此,大陆的马铃薯是从台湾辗转引种。台湾人亦称马铃薯为“荷兰薯”。“荷兰薯”的原创是台湾话,福建话、潮汕话应是在大陆引种马铃薯时连同台湾话“荷兰薯”一并引进并流传开来。

  在潮汕,马铃薯还有一个俗称,干筒。这是潮汕方言特有的外来词。刘尧咨编撰的《说潮州话》考释了它的由来:干筒,源于马来话Kengtang。海外潮侨潮裔,长期在侨居地生活,既传播了潮汕文化、也吸收、借用了外族语言,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

你是本文的第79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3-08-9
作 者: 林庆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