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还有的汕头方言口语,普通话已不用了,但古代文献中却很常见。如相好,就是友好,指大家和和气气,和谐共处。相好这个口语,汕头方言用得很多,追根溯源,出自《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又如割,汕头方言叫“历”;眼泪,汕头方言称“目汁”;肩膀,汕头方言叫“肩头”;纠缠,汕头方言称“钩缠”:积蓄,汕头人叫“则”:厌食,汕头人称“饫”……这些,都可以从古代的字韵书籍中查考出来。

    有的汕头方言,则出自外来语或其他方言或语言。如古壮侗语、西域文化词、东南亚各国词语或英语词。如“动角” 手杖)源自马来语,“啰离” 汽车 源自英语等等。

    根据语言学家考证,与普通话比较起来,汕头方言的最大特点是:1、没有前鼻音韵尾—n的一系列韵母;2、没有撮口呼韵母;3、汕头方言中有一套鼻化韵母;4、汕头话中有20多个入声韵母,这些入声韵母分别收塞音韵尾,使整个音节念起来显得很急促,听起来口音特别明显。有关潮汕人说潮汕方言,还有不少趣闻。相传有一外地人来潮汕作客,主人热情地请其品尝潮菜。潮菜的特点是正式菜色上桌前,总先上几道潮式小吃,一来可以消磨席前待餐时光,二来有利开胃、增加食欲。于是,照例来个潮汕特产山枣糕。可主人的普通话没说准确,把“先吃山枣糕”说成“先吃先糟糕”。客人一听,当然不敢举筷,也不甚理解。这个笑话说明,在交际过程中,语言是很重要的,不然不但不能使交际正常进行,还有可能闹出笑话。潮汕人要说好普通话,一定要注意去掉塞尾音。

    汕头方言很早就有字典问世。潮汕人自己编的字典,最早的一本是由张世珍(饶平县隆城人,现澄海区莲华镇人 编的《潮声十五音》。所谓“十五音”就是15个声母。这15个声母过去用“柳边求去地,颇他贞入时,英文语出喜”来表示。外国传教士到汕头后,他们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汕头方言,牧师汲约翰编潮汕字典,“将汉字排列部居,用罗马字注明音歆,以便世用。”1909年3月15日,英国牧师 名佚 编《潮正两音字典》,“将同音之字,尽为搜集,各归罗列,循序挨次,贯穿成编,亦用罗马字于每行之首注明潮州本音,中央注准定正音,右边又注潮州别音,分行迭记,字字注明。”1937年,汕头的外国传教士又出版了《潮语声形义对码三显字典》,字典使用方便,“不识字者,用之则文字自然入门;学问丰富者,用之可以备遗忘之所需,”早期,在汕头方言字典,既有本地学者编撰的,也有外国传教士编排的,可谓中西合璧,林林总总,这在我国地方方言字典中是较为少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汉字还没有汉语拼音出现的时候,汕头方言就用十五音以及拼音查字,和现在拼音电脑输入法完全一样。可见,当时汕头方言字典的编排是非常先进的。  

你是本文的第107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12-09
作 者: 陈汉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