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被,是家家户户寒冬保暖的床上用品,它由被单和棉花套两部分组成,使用时间长了,松软的棉花套渐渐变为密实坚硬,盖在身上既不暖和又不舒服,令人有“布衾多年冷似铁”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为人放松翻新棉花套的手工艺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潮人所谓的“拍被棉”。
   一床棉花套,长约210厘米,宽约150至180厘米,厚约2至4厘米。重量有4斤、6斤、9斤、12斤等几个规格。“拍被棉”就是让坚硬的旧棉花套来个彻底变身,令其旧貌换新颜,一般的操作如下:首先将旧棉花套面上的细纱网拆除;二是将旧棉花套撕成一个个小棉花团,然后铺放在一只长约250厘米宽约200厘米的工作床上;三是操作者背上一支长约150厘米用坚韧的牛筋作弦的木质弯弓,操作者一手揿着弓弦并让弦接触床上一个个小棉花团,一手拿着一支长约30厘米呈喇叭形的红木弓锤并像弹古筝一样弹打着富有弹性的牛筋弦,弓弦倏忽发出“卜卜乒! 卜卜乒乒!”具有节奏感的响亮声音,一个个小棉花团便被弹散开来。按此法反复运作达几个小时,一床硬板板的旧棉花套就完全放松了(此时也可按顾客的要求添加一些新棉花,令其更舒适暖和);四是将松散的棉花按棉花套的规格整理成形,然后在面上(双面)编织一层细白纱网;最后是用一块直径约30厘米,厚约5厘米裹着白布的圆木板在棉花套上面反复磨滚,令其均匀平滑。其中第三道工序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是拍被棉的关键环节,也是师傅们绝妙的一招。
   20世纪50至70年代,潮汕各地乡镇物资匮乏,棉花套要凭证供应,一般家庭几年才能买到一床新棉花套,加上潮人一向节俭,因此,棉花套总是多次弹打反复使用,一床棉花套用了十多年还舍不得丢掉。在这种情况下,拍被棉便成为一种能生财的热门副业,其作坊也遍布潮汕各地乡镇。拍被棉师傅,大多是农民出身的中年男子,他们多为家族式经营,全家以此为生,而生于斯长于斯的男孩子,十四、五岁就开始学艺,长大便帮助父亲赚钱养家糊口。
   一个小作坊一般有4至5人,分为两部分:其一是1至2名师傅和1至2名助手,负责拍被棉工作;其二是1名业务员,负责走村串巷收揽工课。每年秋末冬初是拍被棉的旺季,其余月份为淡季。当旺季到来时,一些作坊几乎不需派员外出收揽工课,很多家庭趁寒冷天气到来之前,把使用多年的旧棉花套送到师傅驻地弹打翻新。在此期间,拍被棉作坊天天顾客络绎不绝,有送货的,有按约取货的,有询问工期工价的,呈现一派门庭若市生意红火的景象。为满足顾客的要求,师傅们日无暇晷天天加班加点,响亮的“卜卜乒”弹棉乐曲日夜可闻。
   也许年轻人还不晓得,拍被棉这活儿并非像弹古筝那样悠然逸致,其实它是一门既劳心又劳力的手工艺。你看,当“卜卜乒”之声响起,无数白色的小棉絮便满屋飞扬,令室内空气格外浑浊,师傅们虽头扎浴布身穿薄衣,但干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满面霜白,可见耗力费神不小,还要饱受棉絮尘埃的侵袭,委实十分辛苦。像这样的工作环境,路人见了都怯步,但对于拍被棉一家来说却是家常便饭全然不怵,而师傅们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匠心独运地编织着一床床松软暖和的被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质量上乘漂亮迷人的保暖用品在市场上不断涌现,并很快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取代笨重肥大的棉被,如拉舍尔毛毯、绒毯、羊毛被、化纤被、丝棉被等。因此,使用棉被的家庭逐年减少,使拍被棉生意也渐渐淡了下来,乡镇中“卜卜乒”的弹棉乐曲也难以听到了。  

  

你是本文的第2274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5-05-25
作 者: 方礼豪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