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州人说话时,常出现一些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词汇,被人认为是不规范的土话。其实,这也是古代词语,在潮汕地区长期保存下来的。这些被人认为是土话的词语,却常在古典书籍中出现。如: 潮州方言中的“大家”,是指女人丈夫的母亲,这见《宋书·孙琳传》。三国时,称孔子之妻为“新妇(哺)”,《孔雀东南飞》中也是如此称谓。晋朝时称孩子为“亚奴”,在《通鉴》中可以见到。把岳父说为“丈人”,见《汉书·匈奴传》。“青盲”是指眼睛瞎,这个词出自《汉书·李业传》。“目汁”潮语指眼泪。《说文》有注释。“肩头”,现成汉语称“肩膀”,但《韵会》却注“肩头,膊前骨也”。汉朝时称背心为“甲仔”,这说法现在揭阳人较普遍,尤其老年人。膝盖骨称为“脚头污”,《集韵》中有此注释。“相熟”,《广雅》中注:“相熟,悦而相从。”“出律”表示多余,见《集韵》。“见笑”一词,出自《庄子》“吾见笑于大方之家”。潮州人把“小器”表示人的心胸狭窄、吝啬,这见《论语》“管仲之器小”。潮语把“钩缠”表示缠绵不断之意,见韩愈诗。“何苦”一词,在潮语意为无可奈何,这见宋词“杜鹃何苦劝人归”。潮州话把“好货”一词作为骂人品质低劣,行为不端之贬词,见苏轼文“好货,天下贱士也”。潮州话把“排比”作为安排、考虑、规划之意,而唐诗有“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意思正与潮语相同。“借问”在潮语中指有礼貌地询问,而唐杜牧诗中有“借问酒家何处有”,意义便十分相同。“作色”,在潮语中表示脸色因受惊、受气而变色,见《战国策·韩策》:“韩王忿而作色。” 还有:浇花说为“沃(恶)花”,除草说为“抠草”,反正说为“长短”,热闹说为“刘热”,洗脸说为“洗面”,衣服说为“衫裤”,木屐说为“剧”,锄头说为“除头”,亲戚说为“亲晶”等。都是唐代时期的日常生活用词。 另外还有:把调羹的勺子称为“汤匙”,把捕捉、饲养称为“掠”,如“到市场掠只猪仔来饲”,把太阳称为“日头”,下雨称为“落雨”,建屋称为“起厝”,答允称为“应承”,怕羞称为“畏小理”,晒谷称为“瀑粟”,挑东西称为“担物件”,演戏称为“做戏”,等等,都是潮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用语,都曾见于古诗文中。所以说,这是古,不是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