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英歌?秧歌?莺歌?因歌?自从我见识英歌之日起,一直见人写作英歌(英,北京语音读ying,潮语有二种读音,潮州、澄海读音与北京音同,普宁、潮阳、揭阳、惠来、揭西读eng)。为什么叫英歌?不清楚。解放前,民间有关记载,写作英歌。解放后报刊上都写作英歌舞。但是1983年汕头市区举行盛大的迎春游艺活动,英歌队出现一队署名为“××秧歌队”的。文化界中也有不少人认为英歌就是秧歌。到1989年春,揭阳有位同志写了一篇《民间歌舞唱莺歌吸引千万观众》的报道刊于汕头日报,介绍该县棋盘新村复苏了“古老的民间歌舞唱莺歌”,说:“潮汕素有传统舞蹈莺歌队,特别是以潮阳、普宁的莺歌为最,俗称跳莺歌。棋盘新村唱莺歌,却别具一格,既有北派莺歌风味,又有南方海丰渔家语言的特色,刚柔相济,舞姿优美,旋律流畅。表演以唱为主,并有拳击、单打、对打、翻滚、单剑、双剑等项目,既可参加节日游行,边舞边唱,又可登台表演三个多钟头,给人耳目一新”。这里又出现一个“莺歌”了。“莺”读音,北京语音与潮语音“英”同。为什么写作“莺歌”,据说是传统的文字表述。还有一说叫“因歌”的。数年前,潮阳有两位同志在其《潮阳英歌概述》文中说:“潮阳民间尚有传说,上梁山泊的第一批好汉们为了拯救罹难的宋江,化装成跳舞队伍,混进法场救出宋江。这是‘因’为了歌颂,也叫英歌为‘因歌’。”总之,同样一种舞蹈,现在仍有四种不同文字表述。文字表述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这是值得探讨的。
二、来自外江戏?来自少林寺?来自秧歌?来自“及时雨”?……与文字表述不一而又有联系的英歌舞来源的说法也多种。舞界有的同志说,三百多年前,外江戏到普宁、潮阳一带演出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边唱边舞,当地群众学了他们的戏,以后在演出过程中逐渐删去唱的部分,保留和发展舞的部分,而成为今日的英歌。这是第一种说法。第二种是1989年2月4日汕头日报报刊普文《普宁南山英歌》一文中说:“占陇镇旱塘英歌的来源,相传是在旧社会旱塘乡一位最弱小的农民为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跑到少林寺学习武艺,回来后慑于封建势力,不敢设馆传艺,便把它改编成英歌舞,传教于农民,故旱塘英歌又别具一格,它的风格是‘打四门’……”。这就是来自少林说。第三种是来自秧歌说。持此说法的人说,主修《潮州府志》的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在其《潮州风俗考》中有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并说“秧”与“英”潮音相近,转而成“英”。还有人说舞蹈中有表现插秧拔秧的动作,又是“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叫秧歌为是。这就是秧歌说。第四种是我偶然的一点小发现,或者可叫做来自“求雨”说。我读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陶庵梦忆》书中“及时雨”一节,说:“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余里中扮水浒……三十六人,个个呵话,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段记载说明:扮演水浒人物故事是列队进行的,一个个活龙活现,拥拥挤挤,人马齐齐整整。这则记载说明,这是化装游行而且有舞蹈成份。求雨为什么要扮水浒,张岱说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而宋江绰号“及时雨”。扮演水浒就是要有“及时雨”。 上述英歌源流的四种说法,是我已接触到的。希望能听到更多的说法,再作辩析。但就这四种说法分析,或许都有一些沾边的关系。我们可以说,目前潮汕英歌舞是流,其源来自各方面,相互影响和创造形成了目前潮汕英歌的各种流派。说了半天,源流未弄清楚。但众说的线索有了。众说都去找寻自己更有力的证据,或者有更多的众说,对于弄清源流和发展各流派的英歌舞,都会有好处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