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掼”有三义:一、通“惯”,习惯;二、扔、摔;三、披戴。 綰
潮语通常使用第二义,如“我把者件物件掼落去”;又引申有“捶、 打”义,如“我掼你一下”等。近阅报载,潮剧掼折子戏有《绎玉掼粿》等一语,按“掼”字并无提取,挈取义,似应以“扌官字较妥。例:《春秋传》:“损渎鬼神。”(一义);《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把那妇人头望西门庆掼将来。”(二义);《抱朴子·博喻》:“盘旋揖让,非御寇之容;掼甲缨胄,非庙堂之饰。”(三义) 《唐韵》:乌括切,音斡。《说文》:掐扌官也,一日援也。《集韵入音綰,取也。 台湾学者连横,原籍福建龙溪,其先世定居台南。所著《台湾语典》,介绍台语出处,所举例子,和潮州话、漳厦话,绝大多数是一致的。中也有“扌官”条目,释为“挈取”。 潮语“扌官”读“官,六声”,义为提起,挈取。有“我扌官一篮粿去送人”、“伊去扌官桶水”等说法。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