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藏品汕大展出 体现潮汕文化与潮商精神 文化习俗 图1张

  近日,由汕大商学院和汕大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在汕头大学——海上丝绸之路(潮汕站)》在汕大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展出,展品由潮汕地区各界专家学者、民间收藏家以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提供,展示了潮汕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潮商的开拓精神,该展览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放,展期至7月15日。
  “如果说敦煌壁画艺术展是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解读,那么本次展览更让人深刻回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和意义。”在《一带一路在汕头大学——海上丝绸之路(潮汕站)》开幕式上,汕大副校长林丹明开幕致辞中说道,“潮汕是海上贸易与文化的重要通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享誉海内外,潮商精神既是海洋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潮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据历史记载,潮州在唐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先人们沿着韩江、榕江和练江三大江河,经唐宋的潮州港、明代的南澳港、清代的樟林港等地走向了海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东道国的文明与繁荣。
  谈及办展的初衷,汕大商学院院长徐二明表示,希望通过这个主题鲜明的展览,能够让人们重新认识潮汕历史文化,把潮商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扬光大,“自去年8月就任后,我就不断思考汕大商学院该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潮汕这片土地赋予我们历史的使命,希望能为潮汕大地做些事情,这个展览是潮汕人的精神宝库。”
  展示潮汕在海丝之路的地位
  在开幕式上,汕大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受之和汕大商学院院长徐二明向捐借藏品的李闻海、陈志民、丁烁、祝书琴、郭梅红、韩荣华和陈志伟等潮汕地区的名人、收藏家、专家学者们颁发了感谢证书。王受之表示,本次展览是汕大商学院和汕大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一次合作策展,通过大家捐借的古陶瓷器物、潮商名贤事迹、侨批、潮绣、抽纱、房契、地契以及潮商老字号的印章等八个系列的藏品,直观地展示了潮汕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举足轻重地位和意义。
  在捐借藏品的专家学者中,原汕大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陈志民在本次展览中捐展出32件古陶瓷器藏品,陈教授指着展柜中一件唐代长沙窑贴花双鱼壶告诉记者,“这是本次古陶瓷展品中年代古老的一件,本次展出的古陶瓷器物,基本都是在挖沙船大量采掘韩江沙时,沉积于河床中的古陶瓷‘出水’被发现的‘搭沙器’。” 陈教授表示,这些古陶瓷器藏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粤东唐宋时期古代陶瓷生产与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直观的佐证和实物资料。”
  据介绍,唐宋时期的凤岭古港(程洋冈临韩江处)在海上“陶瓷之路”开拓与海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它是内陆港,进出潮州港的远洋商船因运输过程中及各种原因,致使在韩江临近港囗河段遗下大量瓷器沉积于江中,可见历史上潮汕与东南亚地区陶瓷贸易往来渊源极深。
  印章反映潮汕商业发展过程
  在展览上,正大集团副总裁、砚峰山人李闻海以“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一句话生动地概括了潮商精神,现场还为大家吹奏了一曲尺八《一纸还乡》,令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思乡眷恋之情。
  印章作为各类行铺的象征物件之一,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潮汕商业发展过程中的兴衰成败。展厅中,一幅由李闻海撰联,丁烁用所藏200多个印章拓成的“书法”作品《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吸引大家驻足观赏,图中以“H汕禄记”字样开头的印章竟多达10多枚,丁烁说,证明该行铺在当时已拥有10多家分行铺,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可见一斑。
  记者注意到,本次布展形式可谓独具特色,展厅以土黄色、褐色、古南色、土红色、绿色和洋红等色块区别开来,据策展人李昊宇教授介绍,采用多色系区别展区,是对潮汕文化不同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和解读,“例如古陶瓷展区用古南色表达瓷器出窑后进入永恒的色彩,印章区采用土红色是人们对印泥最为直接的印象,工夫茶区则运用老绿,让大家感受到弥漫茶香中的新鲜滋味,潮绣区用洋红,是表达工艺绚烂与独特的最佳色彩。”
  另据了解,展览主办方一直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汕大商学院系列讲座自今年1月份启动以来已举办了4期,以大讲堂论坛形式邀请各方有识之士建言献策,交流思想,汇聚智慧,凝聚共识,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政策研究和智力支持。

你是本文的第62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6、29
作 者: 陈文惠 文/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