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皆具 栩栩如生——素木雕立体人物摆件《扬眉剑出鞘》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提起原揭西县工艺厂木雕艺人郭鹤生的名字,真是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他,作品多次被选送参加地区、省、全国展览,却连什么职称、称号都没有。今年已七十五的郭鹤生是揭西县棉湖人,自幼喜爱绘画,青年时又学泥塑,1970年进棉湖工艺镜器厂工作,1973年调入揭西县工艺厂从事木雕的创作设计,他凭着扎实的绘画和泥塑功底,雕刻《济公戏恶少》、《刮骨疗毒》等不少作品,以雕刻立体古代人物形象而蜚声遐迩。1975年创作的髹漆贴金立体人物木雕《刮骨疗毒》摆件,被选送参加全省民间工艺品展览,此后就被有关部门收藏至今。1985年郭鹤生离开了不景气的工厂,发挥专长从事雕刻神佛像。千年古镇的棉湖镇寺庙甚多,庙里神像几乎十之七八就出自他的手。自上世纪90年代初潮汕地区一分为三后,我也就再没有到棉湖镇拜访这位老艺术家,眼前这素木雕立体人物摆件《扬眉剑出鞘》在有关部门深藏了四十余载,也是郭鹤生的又一件作品,今有幸赏读,令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全国人民悼念周总理期间,”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怒,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在众多悼念诗词中,《扬眉剑出鞘》是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诗歌之一。“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是一首声讨”四人帮”的檄文。这素木雕立体人物摆件《扬眉剑出鞘》就是在打倒“四人帮”后创作的,它表现的虽是古代人物形象,却显得十分耐人寻味。为了解当年创作背景,我通过电话联系其儿子,才获悉老艺术家已患病卧床并失忆,真是太遗憾了。作品底座长48厘米、宽28厘米、高10厘米,木雕长35厘米、宽21厘米、高54厘米,由两块樟木拼接(可见中间接缝痕迹),雕刻后在表面饰上褐色大漆,每刀痕迹毕现,可见朴素净雅,线条敦厚,刀工老到,呈现其不俗的艺术面貌。瞧!这单人立体圆雕看似简单,其实却显示出作者的雕塑和雕刻功力的深厚。一位穿着朴素的武士束发裹着头巾,身上穿布衫,肩有披巾,腰系腰带及右侧挂长剑,下着长裤,围战裙,脚穿草履;整个身子微侧,右腿前迈,右肩略高,左手按着剑鞘,右手握住剑柄并将剑刃抽出鞘口;人物脸部肌肉紧绷,眉毛竖起,嘴唇紧咬,眼里闪烁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狠不得杀死敌人。就拿衣服的皱褶来说,动态决定衣纹的变化,而衣纹的变化又增强动态的美感,作者将作为特殊语言的手势与表情、形体动作有机联系起来,外形与内韵结合,巧妙地借助衣饰及纹样以增强整体动势。根据宽衣、长裤、披巾、战裙、丝带等不同质料的特点,刻划出衣料的质感,像长裤、裙、腰带的质料较软易下垂,衣纹向上呈弧形弯曲;腰带的质料较硬,衣纹长显其坚硬;注意上身、上肢、下肢的动点,使皱褶刚柔、聚散有别,把风吹的感觉都表现出来;“凸”部少而实,“凹”部虚而多褶,严谨准确,形成疏密虚实的自然现象,体现造型中动势、衣褶及准确的解剖原理,给人以回味和美的感觉。人物形象的刻划既有粗犷有力的刀凿,又有细腻娴熟的刻画,使之雄健英武,形神兼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而作为配衬景物的卧石饰则类似大斧劈皴,外缘棱角分明,刀凿痕迹清晰,刮削掏空,层次感强,立意奇辟;上面的立石“写意”,圆凿刻槽,石端斜削,棱角峥嵘,上下石头呼应,模竖结合,刀工姿肆中透出秀逸。后面的松树挺拔高耸,松干打漥,松枝曲盘,拙而有劲,鳞形皮质古峭沧桑;松针扇形排列,错落有致,细密饱满,层次丰富。右下方的小松树根部插入石缝中,主干虬曲,枝柯茂密,与上方的大松树遥相呼应,大与小,高与低,疏与密,既形成强烈对比,又相映成趣,不但显示出一种自然和谐之美,又烘托了人物形象的高大威武,妙趣盎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樟木板上雕凿出来的,它以圆雕为主,兼施浮雕、沉雕等技艺,经一刀一凿雕刻而成,堪称上乘之作。我年轻时也是做木雕出身的,所以对木雕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这些年来撰写了不少木雕名作的赏析文章,大多数是以通雕为主的花板或挂屏,也有圆雕立体摆件,一般常见的是“龙虾蟹篓”、“花篮”、“狮子”等,立体人物却较少见到,如此精美的作品就更少见了。郭鹤生老艺人在继承传统中谋创新,不因循守旧,博采现代雕刻的艺术特点,力求精益求精,有所突破,着实难能可贵。欣赏这件别具匠心的作品,让人们再度欣赏到潮汕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你是本文的第36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1、28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