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书法”指尖上的舞蹈——汕头奇人潘鸿生独创绝活“心手合一”5分钟撕出一个字 文化习俗 图1张

  在我市,有一位奇人,汉字书法字体不用毛笔书写,而是用手撕纸“写”出。独创“手撕书法”绝活的潘鸿生将每个字体轮廓熟记心中,把写字由笔杆转换到手指尖上,通过手指在纸张上撕扯一番,5分钟就“心手合一”将挥毫泼墨的书法艺术用“手撕”展现得淋漓尽致,撕出的字体涵盖行草、隶体和篆体等。
  5分钟完成“手撕”书法艺术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市区月季园的潘鸿生家中,这里是一间社区诊所,退休前,潘鸿生是市金平区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退休后,70岁的他依然发挥余热,给邻居看病,方便了周围的社区居民。在月季园小区,潘鸿生人缘极好,一听说记者找“潘医生”,几位邻居都热心为记者指路。
  在潘鸿生稍微拥挤的客厅中,一幅红底黑字的“寿”字书法作品特别醒目,字体灵动,笔划富有变化,但谁也没料到,这个“挥毫泼墨”的寿字竟不是用笔写出来,而是以用手撕纸的方式“撕”出来的,潘鸿生告诉记者,这是他创作于18年前的手撕书法处女作。
  记者注意到,这幅作品和用毛笔书写如出一辙,既有字体的灵动遒劲,还有明显的笔画飞白,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迟疑间,潘鸿生再拿出另一幅高约2米,宽约1米的“寿”字书法,只见硕大的字体笔画更遒劲有力,意境神韵精妙,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创作的最大尺寸作品,由于尺寸太大,这幅手撕书法“寿”字不能拿在手上撕,而是在地上完成撕纸的。应记者要求,潘鸿生现场演示了一番,只见他拿起一张红纸,双手翻飞,一撇一捺、一横一竖拿捏得很到位,哪块该连哪块该断,动作敏捷,手指灵活如自由的舞蹈,短短5分钟时间,不单完成字体所有笔划,还抠出笔划飞白,一个动感的“惠”字活龙活现地展现在眼前,令人叹服。
  传递中国汉字线条神韵
  潘鸿生说,“手撕书法”看似简单,实际需要创作者有很深厚的书法功底,并且需要创作者对所要撕出来的每个字的笔画结构都要了然烂熟于心,“手撕书法必定要有一定的灵感和传统书法的底蕴,凭借对字体间架结构的想象,在一张完全没有痕迹的纸上,不借助工具只用手撕,而且字不能有断裂,这对个人书法功底是极大的考验”,潘鸿生说出了个中缘由。
  今年70岁的潘鸿生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是著名老中医潘兆辉,在家里15个兄弟姐妹中,潘鸿生排行十二,他从小就爱好书画,15岁时就跟随书法家张友仁学习书法。潘鸿生说,当时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开始学习书法时,老师每天都会端来一碗盛足三分之一份量的清水让他学习用墨条磨墨,锻炼他的耐心与恒心。16岁时,他跟随著名画家王兰若老师学习画画,还跟随工笔画家蔡光远学习工笔国画。1967年,18岁的潘鸿生走上学医的道路,开始跟随父亲从医。
  在从医工作闲暇,喜欢书画的潘鸿生心中总有一个念头,继续拿起画笔,从事他喜欢的书法艺术,这使他后来与手撕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潘鸿生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的环境空间条件所限,在一次偶然的领悟中,萌发了用手撕纸“写”出书法字体的念头,“我另辟蹊径,找寻一种新的形式传递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线条的神韵,也才有了手撕书法的独创。”
  运笔结体根植传统书法
  从此,潘鸿生开始专心创作手撕书法,他的身上经常藏着各种纸张,只要有点闲暇,就会埋头探索研究手撕书法,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潘鸿生笑称,有时候半夜撕出一个满意的字体,他都会欣喜若狂,甚至叫醒熟睡的爱人共同分享。
  从书法字体的娴熟,到追求线条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到纸张特性的使用,为练就手撕书法,潘鸿生试遍各种纸张,甚至用白纸刷上墨汁晾干了再撕,经过潘鸿生上千百次的尝试,如今,他撕出的字体已达到“笔味”“章法”“意境”一应俱全。潘鸿生告诉记者,黑色的宣纸撕出的效果最好,“经手撕后边缘的残缺感极具观赏性,把书法的韵味表达得最到位,在形式美上独具风采和神韵”。
  兴趣让创新者变苦为乐,根植于中国传统书法基础,潘鸿生把书法的运笔、结体和章法在他的手撕书法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没有笔痕,但有笔的起落、轻重、顿挫,表现得十分充分,“这是手撕字的特殊性决定的”,他告诉记者,“确定撕的是某个字,心中已经有了这个字的模样,在撕的时候边撕纸边调整,使字体达到完美的呈现。”
  如今,潘鸿生的作品已经在艺术界小有名气,但他为人低调,18年来一直默默进行探索,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铆足干劲,把手撕书法与传统书法巧妙结合,以其独特、别致的风格,在艺术上迈上新的台阶。

你是本文的第53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6、7
作 者: 陈文惠 文/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