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一些介绍潮汕地区民间剪纸的书籍中,都会提到揭阳女艺人苏巧莲的名字,她与潮州的江根和、杨雪友,澄海的李知非等都是潮汕剪纸老一辈的代表人物,声名远扬。1959年9月苏巧莲与陈成光合作的《添新衣》被编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揭阳剪纸》一书,1977年她与郭荣镐合作的剪纸作品《线线连着北京城》参加广东省美术展览并获一等奖,但如今既很难见到她的作品实物,又不知其从艺经历。我为此多次往揭阳市走访有关人士,并得到在原揭阳县工艺厂工作的多位朋友的帮助。朋友们非常热心,还分别到工厂、民政、劳动等部门查找档案,尽心尽力,不厌其烦。但因苏巧莲在工艺厂的时间不长,知其下落的老艺人都已逝世,况且她无出嫁仅单身一人,据说后来还当了“斋姨”,所以连她的出生地、生卒时间都无法弄清楚,甚感遗憾。 然而,为让这位大名鼎鼎的女艺人的作品能与世人见面,我仍不甘心就此作罢,请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一些有关收藏机构的好友给予帮助,查找有无收藏苏巧莲的剪纸。或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就有她1960年创作,1962年入藏的现代人物题材《剪双喜》、《绣花》、《灭蚊》、《书记试验田》、《一手抓水稻、一手抓甘薯》等作品,另一部门也收藏有她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的传统题材《八仙赴会》,这些都是单色剪纸,真是喜出望外!我也目睹了作品实物,可谓如愿以偿。今从这些作品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不同题材作品赏读。这《书记试验田》的长与宽都为15厘米,采用“团块式”构图,亦即没有边框包围画面的整边式图形,由表现图象轮廓线进行整体连结。艺人在图象轮廓包围内采用添加的方法,使个别不够连结的地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紧凑的团块,以阴、阳剪作为表现手法,不添加任何传统符号纹饰,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推行干部“种试验田”的画面,时代烙印十分鲜明。但见田头上两个的干部模样的人都挽起衣袖,卷起裤脚,赤着双脚;右侧的这一位坐在地上,将锄头、竹笠放在旁边,双手正比划着,似乎在讲田地里的事;左侧站立的人手拿着笔和簿,正在认真做记录。田边还插着一块牌子写着“书记试验田”,后面是沉甸甸的稻穗,上面阳光普照,云朵轻飘,一派丰收的景象。就技法运用而言,画面突出表现两个主体人物形象,人物用“五分脸”,通过准确有度的手势和动态的配合,以及一站一坐,有高有低,互为呼应,使之神形皆美;水稻、光芒、云朵的相衬,显其主次分明。衣裤用“阴剪”线条刻划,其它的用“阳剪”线条勾勒,通过线条与块面的处理,使疏与密形成强烈对比,空灵剔透,浓烈的刀味跃然纸上,构成了美妙的动律和节奏。1958年中央号召广大干部“种试验田”,特别是县级干部必须亲自种一块田。苏巧莲以刀代笔,在纸张上生动地记录下这段“历史”,令人为之钦佩。 八仙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神仙群体,有关八仙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八仙作为剪纸的表现题材屡见不鲜,这《八仙赴会》可谓是这些年来,我所见的同一题材潮汕民间剪纸的精品也。这套作品是陈成光设计、苏巧莲剪制的,表现的是八位神仙赴瑶台仙境,为王母娘娘祝寿的故事。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形象,讲究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神态。通过容貌表情来表现八仙各自在路上行进的姿态。每位神仙和坐骑的构图都是独立的,分则各具情态,合则成为一个完善的整体。瞧!行乞济人的李铁拐手拿吊着葫芦的拐杖,骑着老虎;悔罪修道的曹国舅手持阴阳板,坐在大狮上;度人成仙的汉钟离驾着麒麟,手摇着芭蕉扇;醉酒行侠的吕洞宾骑着马,背负宝剑,手拿拂尘;甘居山野的张果老骑着犀牛,背着鱼鼓;预知休咎的何仙姑手持莲花,乘着梅花鹿;侧坐大象上不恋仕途的韩湘子,吹着横笛;踏歌讽世的蓝采和手拿着大花篮,坐在绵羊上,八个人物各执法宝,各乘坐骑,仙风道骨,形神兼具。剪工之精到也令人赞叹不已,或是阳剪、或是阴阳剪并施,镂空、留实俱妙,线条流畅而舒展,褶纹纤细而柔和,粗细疏密,阴阳虚实,映衬鲜明,纸、刀韵味浓烈,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剪技完美结合,塑造出了一个个翩然欲飞,意蕴无穷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艺术享受和感染力。
|
你是本文的第51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5、24 作 者: 曾广锡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