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 工艺独特——铜锻錾刻立体摆件《西湖渔筏》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以“潮州八景”作为表现题材的木雕、金漆画、麦秆贴画、竹木器、瓷板画、瓷瓶、瓷茶盘、刺绣等都已为人们所熟悉,说起铜锻錾刻立体摆件“潮州八景”可能就感到很陌生,在任何已出版的潮汕工艺美术书籍中也找不到只言片语。深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闺房”的铜锻錾刻《西湖渔筏》、《龙湫宝塔》,至今从未拿出来展示过,可谓鲜为人知,这是潮州已故著名老艺人刘元(1886—1972)分别于1958年和1957年创制的。老艺人已逝世40多年,为准确介绍这传世之佳构,我利用周末休息日乘大巴车专程赴广州,在博物馆库房里与作品零距离接触,既新我耳目,又长我知识。让我们一起欣赏刘元老艺人的《西湖渔筏》,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铜锻錾刻立体摆件《西湖渔筏》长27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取材于潮州八景之一并以此为名,作品以铜薄板材为原料,采用锻錾技艺及组合方法等,塑造了山水、竹筏、庵寺、人物等物象,将潮州西湖山峰峦叠嶂,岩石嶙峋,山洞幽雅,树木婆娑,楼台亭榭,庵寺错落等景观浓缩在这有限天地中,似乎就是一幅微型立体风景画。但见右下方平静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渔筏(竹排)上渔翁一撑竿,一抛网捕鱼;岸上绿草如茵,几块大石和草木点缀其间,这美妙景色令行人驻足观赏。左下方用砖头砌筑的墙壁开一小门,这就是“紫竹门”,穿过此门就是精致的“紫竹庵”,庵门内站着之人正在向路过此处的登山者打招呼;三大一小的行人或手撑着竹伞、或头戴竹笠、或手提竹篮,姿态不一,有前有后,前面的小孩已拾级而上,后面的老人停步正与庵内的人说话。过了吊着大红灯笼的门楼,只见浓郁苍劲大树掩映一座小阁楼,下面墙壁上书写“壶天香界”四个大字,右侧和正面的楼上透过敞开的门窗可见里头都供奉着佛像;左面围墙里的几间房屋,大门上的牌匾书写“南岩”两个大字,两个人站在门外寒暄,围墙旁的一条石板小径绕过大石向山上延伸。右面的石牌坊正背面刻“太阳光”三个字,走进里面可见一座供奉着佛像的大殿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一撑伞的年轻人用手扶着老者走下台阶,另一人正踏级而上,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过了这里就得沿着两条石径继续登高,瞧!树木葱茏,山石圆滑,左侧门楼、小亭、阁楼错落有致,小亭内供奉一尊佛像,在此上面就是大小不一的岩石,一大石上刻有“玄武洞”三个字,顶端还有在树木掩映下一凉亭。 “游览”至此,倍感刘元老艺人刻画的《西湖渔筏》采用以少见多,以小见大的手法,所有景物错落有致,树木、建筑物、人物形象各具其态,特征鲜明,景物的搭配组合恰到好处,远近层次分明,既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灵秀,又使表现的物景转换,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富于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手工锻錾铜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以其金属材料特有的质地感、浓郁的手工美、质朴的艺术风格加上色彩的点缀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这件作品在制作中,根据不同构件采用不同的技法,人物衣裤、地坡、湖水、石头、墙壁、围栏、台阶、佛像、牌匾、屋顶、树叶都是用一片片铜薄板,按照不同形状要求进行锻制的。将铜薄板加温“退火”,使铜分子重组、变软,铜板不经过烧烤时不能用的,而且在敲制过程中要反复烧。因为烧过的铜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锤敲后,硬度又会增加,延伸性逐步变小,所以要不断地将其烧软。屋顶的简瓦、瓦、滴水,门窗、栏杆,要将经锻制成型后的铜箔板放在松香上,经加热使之软化,用锤子和錾子打出大的凹凸起伏,要从凹凸最低的部分开始,锤敲时需要正反两面反复交替进行。大起伏基本敲出后,再把各部位或沉或浮的线条、字样给錾出来;柱子、竹排、树干、树枝、及人物“骨架”、屋脊、屋檐、垂带等却是用大小不一的铜条,加热后进行造型,所有构件做成后进行表层处理,清洗后进行电镀、涂装着色及安装。哪究竟是怎样安装呢?仔细看了一番才知其中的“门道”,整件作品内部自下而上是垫木料,铜薄板构件的用钉加固,铜条构件的用焊接,如人物造型先用铜条做姿态,后罩上铜薄,配上饰件,再焊接在底板上;石头是中空的,焊接成整块后用钉加以固定;柱与墙壁、树枝与树叶的连接都用焊接。整体上银白、大红、翠绿、黑、黄(铜)等多种色彩交相辉映,格外赏心悦目,如此佳作首次目睹,怎不让人击节叫好。

你是本文的第69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6、7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