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庄古朴 灵动素雅——葫芦浮雕《金玉满堂》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2006年,我在一网站开设的论坛上认识汕头潮阳区海门镇的“葫芦秀才”郑志开。
    一转眼就十年了,时间过去很快,如今的郑志开在我国葫芦艺术界已是颇有名气的艺术家,亦是汕头乃至广东省葫芦雕刻第一人,他的作品倍受各地收藏家的青睐,黑龙江、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江苏、云南、广东湛江和江门市等地不少人专程来汕拜师学艺,成为声名远播的葫芦艺术师傅。然而,甘于寂寞、不出风头的他,虽作品屡次在全国、全省工艺美术展评并获金银奖,但甚少见于报端,仍然默默无闻地勤奋操刀,让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去“说话”。他的每一次创作,都花费了不少心思,如《春华秋实》、《国色》、《私语》、《清趣》、《依偎》等众多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蔬果作品,件件出新,韵味无穷,努力呈现不俗的艺术面貌。此刻我拜读的《金玉满堂》着实眼界大开,无不为其匠心独造之妙而叹服。这是一个高50厘米、通体皮色红润,皮厚肉实,为百里挑一的葫芦浮雕好料。将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技艺赋予与时俱进的艺术生命,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情趣,形成现代人喜爱的艺术品,这是郑志开创作中经常思考并付之实践的特点。他巧妙地在葫芦上以莲花、金鱼作为表现内容,寓子孙万代吉祥富贵之意,将这亚腰葫芦分为三个面,随其形状按上、中、下巧妙布局,运用了潮彩的构图方式,葫芦顶端以“通景”的莲叶“包口”,中间和下部的主体画面采用“开光”形式,中间的三个扇面分别表现随风摇曳的莲花,下部是似“桃”状的主体画面,每个画面刻划六尾摇头摆尾、翩翩多姿的金鱼,并缀上水草、水纹,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不同形状的雕刻面使葫芦上、中、下连贯,整体画面节奏感更加明快。主画面有主有宾,物象取舍分明,主者为实,次者为虚,疏密有度;三个画面看似互不关联,其实是分而不散,通过刻划物象的藏与露,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空白在这里成为画面特殊的组成部分,空白中见鱼缸的水,有“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之妙。此外,在各个画面间隔留红皮之处还阴刻“冰裂纹”、“回纹”和数枚篆文印章,使之与雕刻面构成强烈对比,气韵生动,整体上富于装饰感,呈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个葫芦除了构图上各种物象及线条的安排有疏有密,主次互衬,产生有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外,郑志开的操刀刻画,更是颇见功夫。葫芦皮与肉的硬、密、韧度有着极大的差别,其皮十分坚硬,皮下常是松软,厚度一般不超过一厘米,而可作为雕刻的也就在六毫米,最里一层的葫芦瓤不适合雕刻。郑志开将木雕和竹雕的“浮雕”、“留青” 及一些其他独创技法应用于葫芦雕刻上,它不同于常见的针刻、微雕、烙画等技艺,雕刻时要屏息静气,娴熟地掌握用刀的力度,于表现物象的最高点留原皮,开线后将与图稿无关的全部去皮,用圆磨头将作为背景“空白”的底地打成“沙地”点状,与光滑的块面和线条形成强烈对比,独具一格,被业界称之为“秀才点”。此后无论是莲花、叶、蕊,还是鱼鳞、水草、水纹等细节都奏刀如笔,精心“描绘”,反复修整,在画面上蜡之前使用玛瑙刀以“押花”技艺进行揉压,使其更加细腻圆润,流畅柔美,起伏自然,生动逼真,富有层次感。看似简单的这件作品,其实需经选材、构思、设计、绘稿、开线、去皮、起胚、细修、打磨、压线、上蜡等若干道工序,历时22天才得以完成,从而使整个葫芦既有刻刀的镌刻趣味,又有工笔画的情致雅韵,凸显端庄古朴,灵动素雅,让我淋漓尽致地饱尝了一回葫芦艺术的盛宴。
    葫芦刻并不是潮汕地区的传统工艺,几乎没有人在专业从事这一艺术创作(或许是孤陋寡闻)。郑志开非出身于艺术之家,全凭自己潜心钻研,执着追求,不断探索,十几年与寂寞相伴,从简单到复杂,从阴刻到浮雕,各种技法的运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2010年他的作品在山东省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上首次“亮相”,一举拿下 “精品葫芦奖”、“葫芦创意奖”两个奖项,一鸣惊人,从此汕头“葫芦秀才”享誉全国葫艺界。

你是本文的第49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1、24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