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普宁西陇灯笼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手艺,在潮汕地区很有名气。解放前西陇村家家户户都会手工制作竹编灯笼,这一祖传的手艺,据说是 600多年前,何野云(人称虱母仙)流落潮汕时,为报答西陇人热诚款待而回报于村民的。当时西陇村的祖山马山生长着茂盛的广宁竹,虱母仙教给村民的灯笼制作技艺也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勤劳的西陇村民得此技艺之后,不论男女老幼,便世世代代以做灯笼为祖业,一片片竹篾在村民的手指间翻飞成光明的种子,也点红了自己的日子。由于竹编灯笼在揭阳仅西陇一家,别无他店,因此这种纯手工竹篾编织的灯笼便以西陇为名号,乃至享誉海内外,成为揭阳一个响当当的字号。 “日出千灯”名扬海内外 西陇人从不掩饰以做灯笼为傲。村书记告诉笔者,新加坡潮汕会馆前的一对灯笼,是我们西陇做的。解放初期,西陇村人曾为普宁博物馆制作过一对小如拇指的灯笼及一只直径超过两米的特大灯笼,在当时传为佳话。2007年4月西陇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陇灯笼,几百年的传承,每一代都有人才出,他们在村里赢得了敬重,也鼓舞了后来者以他们为榜样。 “西陇村何止‘日出千灯’。灯笼的销量很大,常常供不应求。”杜荣波说,村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好灯笼便宜过坏灯笼。说的就是灯笼贩从一开始选好灯笼到最后为凑够量而不得高价收购坏灯笼的过程。因为西陇灯笼为纯手工制作,每天能做多少,谁都能估算出来。杜荣波说:“解放前人少,十多人削篾,十多人‘盘头’,十多人‘做身’,十多人‘收尾’。每道工序的制作人数都差不多。现在,要100多人削篾才够村里做灯笼用,灯笼销量比以前大得多。” 西陇灯笼制作程序 西陇灯笼从制作工序上,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细竹篾编成灯笼胚,俗称“做灯笼”。 首先是要削好竹篾。削竹篾要经过选竹——浸竹——劈篾过程,削竹篾需要过硬的功夫。在选取好各规格竹料后,按工序是锯去节目、刮去竹茹、刮滑锯口,开竹定片,削去竹片内膜及其粗糙的内层、削蔑。削篾时,不用眼观而靠双手紧密配合,把定片后的竹片切削出一片片厚如牙签,薄如纸片的大小厚薄相等的篾条。西陇的村民常用的是将一片厚度大约3毫米,宽度大约6毫米的竹片劈成16条蔑,有的还可以同时把两竹片并在一起劈成32条,甚至有三片同削为48条篾的!而一次劈出48条篾的,可就是达到运刀如神的境界了。 其次是编织灯笼胚。即用削出来的篾条编制各种规格的灯笼,它的工序一般是由熟练技工先编制灯笼头——俗称“盘头”;接着由男女老少借助模具编制灯笼身——俗称“做身”;灯笼身编制好后,再由熟练技工按盘头的工艺收编好灯笼头对称的脚嘴口——俗称“收尾”。至此,灯笼胚就编制完成了。 第二阶段是加工装饰而成完美的工艺品,俗称“写灯笼”。 首先给灯笼胚外表湖上丝纸;接着依照各种用途在灯笼上写字绘画,揩上桐油:“写灯笼”是很重要的环节。通常是一面写上吉祥句子,另一面写上姓氏。灯笼转到哪里,笔就要写到哪里,要一直转动一直写。还须考虑行间要整齐,下笔收笔要工整。最后是安上脚手。脚是木头做的,呈圆形,用于插烛或安上灯盏、电灯,同时,用三条铁丝连接脚手,便于提携;如果灯笼是用于悬挂的就不用安手了。这个阶段的每一个工序,是技工在销售点完成的。 日出千灯的传说 西陇村由普宁市流沙北街道的西陇和池尾街道的马山两部分组成,是普宁乃至潮汕有史料明确记载的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据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十记载:“唐,杜竹轩,字均莆,潮阳人。大历时避居古洞寨,寨与马嘶岩寺相连。读书习静,迥出尘表,继与大颠谈佛法,相得甚欢,为结庐岩前以居之。再迁,移之西陇”。现有人口约一万人,是一个纯属杜氏居住的古村落。相传:元末陈友谅的军师邹普胜为了躲避明朝追杀,化名何野云(人称虱母仙)流落潮汕。有一次,虱母仙云游至普宁西陇(当时属潮阳),他的到来受到了西陇村民热诚款待。当时,西陇村正在筹划建寨门,虱母仙问村民们有何愿望,刚开始大家说不出个所以然。虱母仙就问:“想要三年出个贵(即显官达贵)还是想日出千丁呢?”众人心想:人多力量大!若乡里能日出千丁(男儿)也不比三年出个贵差啊。于是就说:“日出千丁吧!”虱母仙听后沉默不语,却又微笑颔首。他指导村民们选好方位筑好寨门后,旋即教西陇人用竹料制作灯笼,自此西陇虽无显官达贵,但也不乏梁栋之材。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也都熟悉起了这门技艺,并以此为副业。虽然日出千灯与村民的愿境(日出千丁)有别,但虱母仙对村民“授之以渔”,还是让村民感激非常。 灯笼点缀着的风情 潮汕元宵游花灯,历来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 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之外,潮汕家家户户都挂喜灯。潮汕话“灯”与“丁”同音,“竹”与“德”也同音。旧俗都想“人丁兴旺”“德泽绵长”, 便于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取意的“兴灯 (丁)”文章。是的,灯笼在潮汕,不仅可以照明和观赏,还是祈福的用具,门户的标志。几百年间,西陇灯笼自名世以来,点缀着的是潮汕民俗风情。 西陇灯笼规格形式多样,琳琅满目,多姿多彩。技艺娴熟的技工们编制出来的各种款式的灯笼,有枋灯、荷苞灯、鱼鳔灯、莲只灯、石珠灯、柿饼灯、橄榄灯、花瓶灯、葫芦灯、柱形灯、圆桶形灯等10多种,不同形制的灯有不同的用途,自其问世之日起,就成为深受欢迎和广为采用的节日吉祥灯。而在潮汕,每年除夕夜开始,各家各户乃至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的习俗,正月里,一些村落还有夜幕下 “游灯”的惯例。而大凡官署衙门和官宦门第、四代书香、显赫家庭,每逢纪念日、节日,多在宅院大门或祠堂大门吊挂上一对大灯笼,写上其姓氏、官阶、门第或足以显耀其荣华门风的特定大红字,红光耀眼,瑞气盈门,也真是风采无限。 西陇灯笼,600年间从不间断,生生不息,村民以做灯笼为傲,他们编制着圆满,也让人间圆满。
|
你是本文的第48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5、8 作 者: 黄晓璇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