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挺秀,加工精致,纹饰优美——赏用相兼的汕头老锡器 文化习俗 图1张

    锡器是以锡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属工艺品,是过往潮汕居民生活应用最为普遍的金属日用品,主要有饮食用的餐酒具、茶具、果盒,祭祀用的香炉、烛台、荐盒等。由于熔铸、造型、雕刻工艺较之金银铜轻便,造价也较便宜,在铝、搪瓷、塑料制品未普遍出现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锡制用品。制锡师傅经常穿街走巷,为居民铸造或镶嵌用具。
    潮汕地区锡矿藏丰富,早在战国时代,潮汕地区的人群已经开采并利用了锡矿。宋到清代之间,潮汕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铅锡矿开采。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潮汕地区较早的锡器实物,是近年韩江出水的锡质提梁壶、玉壶春瓶等形制简约端庄的明代锡器。
    据乾隆年间纂修的《潮州府志》记载,本地出产的优质锡原料“必以潮阳匠人雕镂镕范乃佳。今取谚语而易之曰:姑苏样,潮阳匠,揭阳之锡居其上。”又载开采自当时属于揭阳汤坑一带的锡原料,“比洋锡尤胜,色白如银,击之其声如编磬”。1860年开埠后的汕头,常年通过香港从马六甲等地输入的锡锭,成为了本地锡器业、锡薄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在清代后期,潮汕锡器作为中国的名优产品,甚至还外传至域外。在日本,传世的老茶具中,就有底款为“潮阳永顺店住汕头”的锡制茶托。(图一:戳记为“潮阳永顺店住汕头”的锡制花果诗文茶托)
    在清末民国年间的潮汕地区各城镇的诸多锡匠、锡器作坊中,有三个地方的锡匠家族发展成为著名的潮汕制锡家族。一是潮阳县棉城的颜氏家族,善制锡器,人称“拍锡颜”。颜氏除在潮阳开设锡器作坊外,也在汕头埠上分设多家锡器店。另一家是大埔的杨氏制锡艺人,杨家艺人大多在潮安城谋生,汕头开埠后,他们南下汕头,有些还从汕头埠过番,到东南亚创业。还有一家是来自潮阳峡山的萧氏家族,同样也精于制锡。
    在过去,汕头、潮阳颜记锡器工艺比其他两家的锡艺稍知名些。颜记锡艺讲究熟练精致的手艺,学徒习艺都要给打锡师傅磨无锋口的抛光刀,有“三年学一支刀”之说,锻炼扎实的基本功。颜氏出产的锡器每一件都经过严格用料,再经熔化、铸片、造型、剪料、刮光、焊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工序,每道工序都由艺人手工制作,工艺成本很高(图二:颜义和锡器戳记)。正因如此,锡器平和柔滑的特性,高贵典雅的造型,历久长新的光泽,历来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一件制作精美的锡器不仅仅是图纹色彩完美,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无论是潮阳颜家、萧家还是大埔杨氏,出产的锡器都十分强调独特设计和实用,产品繁多,而目前传世能见到的主要是酒具(酒壶、酒杯、温酒具等)、茶具(茶壶、茶杯、茶叶罐等)、祭具(烛台、香炉、香台等)、文具(墨盒、笔筒、笔洗等)、花瓶以及其他装饰品。
    “温酒”一直为中国传统的饮酒习俗,据金属理论分析,锡性凉,热传导率高,容易加热,用锡器温酒效果极佳,而且因为锡的离子效果好,还可以增加酒的原韵味,使酒更加香甜爽口,因此较其它器皿更胜一筹,锡制酒具斟酒,夏天清凉爽口,冬天温酒导热快,令人适意,温酒在人体内容易散发,使人不容易醉,深得饮酒者喜爱。(图三:酒杯,尺寸80×60毫米,带梅花托盘,底部戳记“光利店住汕头”)
    茶具中以锡制茶叶罐最常见,茶叶罐密封性好,可长期保持茶叶的色泽和芳香,锡能隔热隔湿,好的茶罐将盖往上拉会感觉到一股吸力,猛拉之后放手,罐盖会迅速回弹。(图四:民国时期的六边形茶叶罐)
    总之,锡器造型挺秀,加工精致,纹饰优美,錾刻刀法考究,产品光亮,除了具有优美的金属色泽外,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加工性能,用锡制作的各种器皿和艺术饰品能够逼真地体现每一个细节的创意,无论是茶具、酒具还是其他器具,都赏用相兼、高雅动人。

你是本文的第87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9、11
作 者: 陈嘉顺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