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巨贾旧藏现身汕头市博物馆 文化习俗 图1张

    古代大户人家崇尚收藏之风,他们不仅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收藏大量珍贵的古玩、字画,而且自身往往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汕头市博物馆馆藏书画作品中,就有部分来自于曾经的富家旧藏,其中以澄海高家和陈家的居多。这两户人家曾经都是潮汕地区的华侨富商,但随着家道中落和社会变革,家中藏品也逐渐散失。
    现藏于汕头市博物馆的《董其昌草书十七帖册页》就是澄海高家曾经收藏的众多历代珍贵书画之一。该册页封面有高家人高学濂所题的书签:“董文敏公书十七帖,玉笥山楼藏,蕴琴签,丙辰六月重装。”盖有“蕴琴”印。此外,该馆还有部分书画藏品善款为“巽琴”、“舜琴二兄”、“绳芝大兄”、“伯昂”,作者包括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很多政坛官吏和书画名人,如张之洞、钟德祥、杨逸、夏同和、倪墨耕、华世奎、郑孝胥、肖娴,等等,同样也都是高家收藏过的。包括本栏目之前介绍的房修《山水图轴》,题款中有“隐岑”和“隐岑八哥”,也是高家旧藏。
    据市博物馆副馆长洪勇介绍,高家是澄海著名的华侨家族,全盛时期家族成员近百人,被称为“高半城”。高家成员和产业曾遍布曼谷、新加坡、日本、香港、广州、汕头、澄海等国家和地区,一时间地位十分显赫。“蕴琴”、“巽琴”、“舜琴”、“隐岑”、“绳芝”、“伯昂”都是高家的后代,其中“巽琴”、“舜琴”为高家第二代高学能的号,他排行第二;“蕴琴”、“隐岑”是高学能的八弟高学濂,玉笥山楼是他在香港的寓所;“绳芝”是高学能的儿子;“伯昂”是第四代,是高绳芝的儿子。
    高家发迹始于高楚香(又名高满华,1820-1882),他于1839年到南洋谋生。当时去南洋的人都是从樟林港乘坐红头船出海,他却徒步千里赴广州,乘商船到达泰国。经过20年的创业,从一名小职员成长为泰国华侨社会中的佼佼者。高楚香在曼谷创办了第一家华侨新型碾米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泰国的碾米工业一直由高楚香执牛耳,为高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高楚香还在广州创办了八邑会馆,在香港创建东华医院。
    高家产业在第二代的开拓中迅速发展壮大,遍布新加坡、东京、香港、广州、汕头等地。高楚香有九个儿子,二儿子高学能和七儿子高学修事业成就更为突出。高学能在光绪年间前往泰国后,又独自北上日本经商。高学修在泰国经商有道,扩大了米厂经营,并创办了矿山、橡胶园等。高学修还热心公益,在泰国创办了天华医院、培英学校、中华总商会等机构,至今培英学校仍悬挂其肖像。
    高家第三代代表人物高绳芝是潮汕地区民族工业的开拓者,20世纪初在澄海创办了振发布局、汕头开明电灯公司、商办汕头自来水公司、汕澄电话公司,解决了城市发展中所需的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还在汕头创办了锦发、昌发两家机器榨油厂。此外,高绳芝还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人物,辛亥革命期间为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事业积极奔走,贡献大量资金和精力,但遗憾的是英年早逝,终年仅35岁,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为“着花红烈士”。
    除了善于经商之外,高家自第二代起能文者多,高学能、高绳芝父子都是举人,高学修、高学濂都是秀才,一门风雅,喜欢收藏书画、碑帖、印章等。高学能本人精通书法,汕头市博物馆就藏有其书法两件。一件是楷书横披,秀涧典雅,这件作品后来由高学濂转赠给侄孙高伯昂。另一件是行书对联,内容为“如璞玉浑金莫名其室,非精墨佳笔未尝辄书”,是高学能在1905年为他的表兄陈春泉所写。高学能另一位儿子高伯雨(1906-1992),是香港著名学者、散文家,以谙于掌故驰誉香港文坛,他跟傅儒学画,向杨千里学篆刻,出版有《听雨楼随笔》。汕头市博物馆收藏其山水横卷一幅,笔墨精而尺幅小。
    高家还珍藏大量珍贵古籍,收藏印有“澄海高氏藏书”、“高氏藏书”、“玉笥山楼藏书印”、“高氏秘笈印”、“高氏所藏古刻善本”、“澄海高氏玉笥山楼所藏金石书画印”、“澄海高季子韫岑收藏金石书画印”等,而且他们家很多收藏印和闲章都是延请当时的名家吴昌硕、童大年、齐白石等人篆刻。
    洪副馆长告诉记者,澄海高家旧藏书画还有不少散落民间,近年来也见于拍卖场合,下来汕头市博物馆将专门展出馆藏的这一批高家旧藏书画作品。
    另据洪副馆长介绍,民国时期澄海另一户大藏家是陈梅湖陈家。陈家藏有大量古籍和书画,部分书画转入汕头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收藏的明末方以智《临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册》正是陈家旧藏之一,上面有陈家收藏印“韵古楼”和“饶平陈氏韵古楼藏”。

你是本文的第57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8、15
作 者: 张艳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