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光的黑白灰世界 文化习俗 图1张

    在汕头埠摄影史上,有一位从民国至新世纪一直坚持创作,同时又经营多家相馆的摄影家。他从摄影学徒工到摄影师,又创立相馆,再进入公元厂任样品拍摄和制作摄影师,终生都和摄影结下不解之缘,他就是韩志光先生。
    韩志光(1917-2011),生于揭西县河婆镇南和乡。早年做过陶瓷工。1932年,他到汕头价仁相馆当学徒。1943年,在师傅兼老板张价仁的支持下自立门户,于汕头福平路创办他的第一家相馆。1945年,韩志光在汕头福平路开办了“明星摄影室”,又受聘兼职《星华日报》摄影记者,此时,摄影室主要业务由夫人吴云钗负责暗房和财务,其他员工负责摄影。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拍摄日本投降时汕头市民一连三日庆祝胜利的照片。1947年,韩志光开办了“丽都摄影室”,凭过硬的摄影技术,生意日渐红火。短短两三年间,他又开了两家分店。汕头解放后,韩志光又陆续为《团结报》提供照片。
    韩志光平时除了喜欢摄影,还喜欢研究配制与感光相关的材料。抗战期间,有一段时间摄影原材料断货,他就自己研究技术,试验还原,调配感光乳剂,然后把它涂在玻璃上,充当胶卷拍摄,然后按照原来冲胶卷的方法一样冲洗。正因为他在感光材料方面的技术得到社会认可,1950年,韩志光协助林希之对所实验试制的感光片进行检测鉴定,直至1952年林希之为国家试制照相纸成功。1953年,汕头市公元感光化学厂成立,生产出第一张国产照相纸,韩志光也成为中国第一个用国产相纸印出相片的人,同时“丽都摄影室”为公元厂负责相纸样品制作。1956年,“丽都摄影室”并入汕头饮食服务公司,韩志光任服务公司照相业主任,兼负责各照相馆的橱窗陈列照片工作。1959年,“丽都摄影室”又并入公元厂,成为公元厂“样品部”,作为产品检验及宣传样品制作部门,拍摄制作样品照片。  
    这位高寿摄影师的摄影生涯,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之前,韩志光主要的作品是反映底层社会民生和纪实,如《汕头人民庆祝解放大会》等。第二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他的作品有不少是新闻摄影作品,真实记录了国家领导人贺龙、聂荣臻、陶铸莅汕等重大社会事件,此外,作品更多地反映汕头城市建设的成就,如《海角石林》《小公园》《胡文豹大楼》等。1964年,韩志光共有14幅摄影作品入选广东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各地区摄影联展,使他的艺术成就更广为人知。改革开放后,他迎来了其摄影生涯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他加入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当选为新成立的汕头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在创作中,韩志光更注重突出摄影的艺术性,创作了一批意境深远,韵味隽永的作品,如《归》《千帆待发》《云天万里归征雁》《路入瑶乡是故乡》等。1981年至1983年在汕头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历届摄影学习班中,韩志光主讲“摄影暗房技术”,为新时期潮汕的摄影事业培养新人。1987年,他在汕头展出作品56幅,这是汕头埠历史上首个个人影展,影响一时。1988年,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授予他“老摄影家”称号,肯定了他对摄影事业所作的贡献。
    纵观韩志光的摄影作品,可以看出,黑白是他摄影的基调。摄影本身记录的是光,而非颜色,特别是他后期的作品,黑白风格更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表现方式,主要以光影和层次突出画面的细节和质感。黑白摄影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手段,黑白摄影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极强的表现力和高雅的艺术格调,黑白摄影可以说是检验摄影功力的试金石,这是摄影界的共识。韩志光把色彩丰富的景物抽象成黑、白、灰影调,通过光影、造型、线条与质感的表现力和张力,使影像单纯化,使画面更为简洁、集中,通过控制阶调、安排构图,达到对比、节奏、均衡等效果,透过色彩缤纷的景物,提炼出作品中的黑、白、灰影调。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韩志光的摄影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鲜明的艺术形象,更可感受到摄影家炽热的社会关怀,令人久久不忘。

你是本文的第41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2、6
作 者: 陈嘉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