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传神 浑厚朴实——陶塑《五子佛》、《张良晋履》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1980年1月30日至2月4日,汕头地区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在汕头市举行,期间举办了优秀作品观摩评比,原揭阳县二轻局陈保国(1926年—)创制的陶塑《五子佛》获得一等奖。光阴荏苒,不觉转眼三十多年了,此作品还被有关部门珍藏着。
    潮汕地区的枫溪瓷塑蜚声遐迩,林鸿禧、陈钟鸣、吴维潮、郑才守、吴映钊等一批艺术家的名字也早已远播近扬,而陶塑作品却就甚少见到,名家大师就显得寥若晨星了。2004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的陈保国老师及其陶塑作品,在潮汕地区可谓出类拔萃。今读的是耄耋之年的陈老数十年前的作品,总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开心的大肚弥勒佛相伴,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的心灵,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愉悦的气氛。但见这《五子佛》中弥勒佛肥首硕耳,袒胸露腹,满脸笑容,盘腿席地而坐,右手放在膝盖上,还捻着一串佛珠;左手放在大腿上,五个童子形神各异,情态顽皮,有的攀上肩膀,有的扯佛珠,有的要爬到腿上,嬉闹玩耍,其乐融融。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相互呼应,衣纹褶皱自然流畅,活脱脱一个弥勒佛呼之欲出,五童子情态栩栩如生,情趣盎然,象征着和谐美满,五福临门。陈老根据陶泥可塑性强,烧成后色泽沉褐,适宜塑造人物肌肤的特点,为了真实和自然地表现人物形象,对弥勒佛和童子的面部和裸露的肌体部位,采用露胎不露釉技术,弥勒佛和童子的衣裤分别施以绿、白釉,使之具有风格朴实,浑厚豪放,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陈老凭借自己的经验,把潮汕泥塑的特点与石湾陶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发挥手上功夫,用泥巴捏塑成一个个人物,尤其对人物神态刻画一丝不苟,生活气息浓厚,足见匠心与功力,耐人寻味。50年前时年38岁的他创作的《张良晋履》就显露出其高超的艺术才华,其作泥性熟练,手工味浓郁,追求形制与泥釉火浑然一体,表现的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的故事,只见穿着粗衣短袍的老翁坐在石头上,手执拐杖,前额光秃秃,脑后毛发和眉毛、胡须全白,正跷起穿着白色袜子的右脚来,转首望着张良,傲慢地差使其给他穿上鞋。在另一侧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的张良,强压怒火,单膝跪地,正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两个人物一老一小、一坐一跪,面部表情刻划细致入微,眉目传情,而衣袍简括飘忽,虚实相生,人物脸部陶泥胎的颜色与身上衣袍的釉色显得自然逼真,令人品赏之余,油然产生丰富联想及心灵的共鸣。
    陈保国老师是揭阳人,其名字及作品却被编入已出版的《石湾陶塑》一书,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奇怪。其实他早在10多岁时就随胞兄以艺养家,解放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石湾陶塑大师刘传发表在报纸上的作品,被其生动的艺术造型深深打动,便寻思着向大师学艺,于是毛遂自荐,将自己创作的雕塑《列宁像》和《解放军战士》两件作品寄给在广州工作的亲戚转给广州人民美术社和刘传大师,请求当他的弟子。其作品赢得了刘传大师的赞赏,1953年陈保国从家乡棉湖镇前往广州人民美术社工作,后转石湾美陶厂,正式拜刘传大师为师,得到大师的真心传授,拓展了艺术视野,收获颇丰。1967年他从佛山回到揭阳工艺美术厂,几十载创作了无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品力作,蜚声艺坛,在传承艺术、培养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员方面也是桃李满园。今欣赏的是陈保国老师54岁和38岁不同时期的陶塑作品,让您领略其精湛的塑造技艺水平,一饱眼福。

你是本文的第68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7、20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