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形隽逸 气韵流畅——紫砂壶《包容》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地区的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工夫茶最讲究的是“茶具”与“冲法”,茶具中的紫砂壶,潮汕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今读的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陶艺和雕塑家吴映钊的“雕塑”紫砂壶,眼前不禁为之一亮,为其继承传统,融入现代,突破创新,美观实用,用情感去唤醒泥土中的精灵而陶醉。这位“玩泥人”的一系列造型独特的紫砂壶,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与无限的想象空间,完全颠覆了我心中对紫砂壶的印象,为之击节赞叹。
    紫砂壶,典雅润泽,气韵丰逸,被尊为“茶具之首”,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喜共紫瓯饮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它造型千姿百态,纯朴古雅,虽然名为实用品,但不失为艺术品,是华夏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吴映钊的紫砂壶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个性化,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复斟酌,再三推敲,使之壶非一式,型非一体,青铜器、工业革命、草根、时尚人物和动物、思想类等众多系列,集雕塑、造型、诗文、金石为一体,构思新颖,像内涵丰富的诗词,简洁而不简单,可谓一把壶的主题,是他一种心境的表达,一种境界的追求。他从深邃的文学艺术内涵中得到感悟,把那些难以忘怀的动人故事融入于茶壶艺术之中,一只茶壶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只茶壶,不同于普通茶壶的元素和线条,将源远流长的故事以及丰富的内涵尽寓于壶中。但见这用紫砂泥做成的《桃园结义》壶,将棕、红、青三个高低不一的圆柱体并在一起构成壶腹,三个柱体内中是连通的,而茶叶只会留在带壶口这个柱形容器里,不影响正常的使用和清洗。三个柱体代表刘、关、张三个人物,方圆不同的几何外形和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意指三兄弟不同的性格,“刘备”在前,“关云长”、“张飞”在后,令观者联想起刘、关、张三人汉服纶巾、祭告天地的场景。壶腹中部缀上挂果的桃枝,环绕周围,乍看似乎桃枝仅是壶体的装饰,其实曲折有致的桃枝是壶把手、壶流和壶嘴。吴映钊正是以壶的造型来凸现主题,展示个性人文的追求,把文学与壶艺紧紧结合在一起,既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情感,又增强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这紫砂对壶《包容》一大一小,有高有低,泥色不同,壶体、壶把手、壶流口都被一条条不规则的物体包裹着,且为使泥色不致沉闷,在大壶外面略施绿瓷釉,使其形成对比,亮点突出,既饱含人们应学会生活,懂得快乐,至善至美之意,又凸现了鲜明的雕塑造型之美,让人在赏壶品茗中感悟其独特的艺术创意。
    创意构想是壶艺家们成功的关键,吴映钊是一位有艺术追求,有思想主见的陶艺雕塑家,在不断实践中积累,别出心裁,推陈出新,“要做就做与众不同的”,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所塑、捏出来的紫砂壶耐赏耐看,不同凡响。《柴》壶系列十多只作品,每一只都给人似乎是由一块块木板钉起来的感觉,壶体木纹或竖或横,或宽或窄,凹凸有致,突出了器形的造型感、韵律感和层次感。而《十二生肖》壶系列却另有一番韵味,造型以方块为壶体,通体刚直俊健而大度庄重,流口与把手对应成方形,壶纽是十二只不同形态的夸张生肖动物,壶面用沉雕衬浮凸的甲骨文或小篆十二地支字样,巧妙地与壶纽动物相呼应,其斑驳的雕琢底纹现金石之味,壶字相映,含意明确,妙趣横生,富有审美张力。紫砂壶艺术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吴映钊的紫砂壶不仅是作品外观上的造型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细细品味,愈觉内涵丰富,使用时舒适惬意,把玩欣赏时,又能在壶中体味艺术之美。
    吴映钊出生于陶瓷艺术世家,祖父吴炳城是知名枫溪陶瓷艺人,父亲吴德立(1935~1983)是近代陶瓷界著名艺人,自幼耳濡目染,陶瓷艺术文化息熏陶着他的童年,开始随父学艺。1983年毕业于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同年进广东省枫溪陶瓷研究所工作,曾担任实验工厂厂长,设计室主任,并在广东省陶瓷学校任教。此后创办金艺陶瓷制作厂、成立吴映钊陶瓷艺术研究院。他从艺至今四十多载,声名远播,佳构迭出,在国家、省级展评中屡获殊荣,《春》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慧眼》获中国深圳文博会特別金奖,《天桥云霓》、《嫦娥奔月》、《壁挂》、《铁骨者》等获第八至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你是本文的第61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8、3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