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质朴 意趣横生——潮州木雕摆件《凤仪亭》、《陈三五娘》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潮州木雕已故老艺术家张鉴轩(1897—1972)、陈舜羌(1918—1987)师徒俩,在潮汕地区工艺美术界大名鼎鼎,蜚声遐迩。师徒俩合作的木雕“蟹篓”在1957年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上获铜质奖章,自此“蟹篓”成为潮州木雕的代表作。但若说起上个世纪50年代张鉴轩本人及与徒弟陈舜羌合作的木雕摆件作品,可能不少人仅是耳闻,并未目睹。今读的这《凤仪亭·刺董卓》、《陈三五娘·观灯》,前者是1950年张鉴轩独立创作,后者是张鉴轩、陈舜羌于1955年合作,屈指光阴迅速,已有数十载,一直还珍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今提供给诸位欣赏,一开眼界。
    潮汕地区的木雕传统作品通常是与建筑物、神器及家具结合在一起,作为它们的装饰或构件,纯欣赏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一般是挂屏,或置于案几上摆设的立体“龙虾蟹篓”、“花篮”,而这两件作品既是立体摆件,而且还是人物形象,就显得形式独特,与众不同。这《凤仪亭》、《陈三五娘》都以樟木为原料,素雕而不施加髹漆贴金,保持木材本色,使刀纹清晰可见,透着淳朴自然。两件作品以人们熟悉的戏曲“凤仪亭”和“陈三五娘”中的故事情节为表现内容,但见创作于64年前的《凤仪亭·刺董卓》高30厘米、宽28厘米,表现画面上左前侧的吕布身着铠甲,雉尾双挑,肋下挂着长剑,插四面背旗,怒气冲天,抬起左腿踢倒董卓,右手端着一杆方天画戟,左手指向倒地的董卓,要把其刺杀;右前侧身肥胖的董卓身着袍服跌倒在地上,睁大眼睛,现魂飞魄散之态;而在“凤仪亭”前色伎俱佳的貂蝉看着吕布,秋波送情;在吕布后面巧使连环计的王允却脸露笑容,手扶玉带,转身离开。老艺术家巧妙地将不同时间、不同情节的四个主要人物集于一个画面,前后、上下互为呼应,再衬上亭子、曲栏、松树等景物,体现了潮汕地区木雕艺术独特之处,可谓匠心独运。
    瞧!这《陈三五娘·观灯》高36厘米、宽22.55厘米,构图上与前者完全不同,四个人物“一”字排开,表现的画面是此时的潮州正值元宵佳节,潮州城内牌坊街张灯结彩,灯笼书写“庆祝元宵”四个字,四周树木葱茏,五娘携婢女益春与卖花的李姐三人一路游玩赏灯,巧遇陈三,五娘见陈三英姿洒脱、举止非凡,顿觉倾心,陈三也对五娘一见钟情。五娘、益春与李姐的身姿几乎一样,正面站立,中间的五娘手拿折扇掩面,一旁的陈三手拿折扇侧身弯腰打揖,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有情有趣,妙趣横生。画面上除了四个人物外,通过上下三座牌坊、一座房屋、门楼和两棵树木,“以一当十”进行高度概括,表现了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层次分明,刻划细腻。这两件摆件根据潮州木雕的特点,十分巧妙地选择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最突出的情节加以表现,构图上主次分明,每件作品出现的人物仅有四个,以人物为主,有高有低;景物为辅,以少显多,着重刻划人物神貌、身段、服饰、动作,将人物和景物加以适当的强调、夸张,尤其是人物动作就像戏剧舞台上的人物动作,突出每个人的性格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造型质朴简练,采用圆雕技法,四面可观,雕刻纹饰严谨致密,注重冠戴服饰的细刻,刀工老到,使创作对象的形貌神态更加逼真生动,凸显民间传统艺术特色,真是妙哉。
    久仰这两位木雕老艺术家大名,今读他俩60年前的作品倍感荣幸。张鉴轩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1961年被汕头地委授予工艺美术艺人称号。他从小对木雕耳濡目染,12岁便拜师学艺,用三年时间苦学并掌握各种题材及表现手法,抗战前他在粤东木雕界已有较高声望。新中国成立后,张鉴轩应邀于1954年到广东省美术创作室、广州人民美术社工作。1957年回潮州先后在木雕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专门培养木雕接班人。作为张鉴轩徒弟的陈舜羌专心钻研,大胆实践,先后创作近百件作品,为国家提供了50多件展礼品,1961年与其师张鉴轩等艺人一起被派往广州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装饰木雕的创作,1986年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你是本文的第49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4、6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