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五一”节,我前往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参加一项展览活动,当天下午在馆的库房里目睹了不少潮汕工艺前辈鲜为人知的作品,这得感谢博物馆的领导,让我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幅黑底彩色画放在桌面上,我一看就是推光漆板,当用手轻轻触摸画面时,感觉所有彩色的地方都是凹下的,黑色纤细的线条却是凸起,这就是揭阳独有的刻填彩漆画,出自原揭阳县工艺厂的名师之手。人们对于潮汕地区的金漆画传统工艺早已熟悉,而对这揭阳刻填彩漆画可能就甚少有人知道,几乎连这门手艺的名称也从未听说过,更谈不上目睹实物。 今有幸赏读的就是这刻填彩漆画《蔗糖丰收》,长90厘米、宽50厘米,是原揭阳县工艺厂的陈成光(1916—2005)、杨表权(1917—1980)等技艺人员集体创作的,分别由杨表权制作推光黑漆板,陈成光绘制图稿并填色彩,其他艺人施于雕刻,1965年入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为弄清楚雕刻者究竟是何人?我亦下功夫多方寻找,但由于1965年之前在厂工作的艺人大都已逝世,而此时进厂当学徒的也都已年逾古稀,这些老人都无法知道当年是谁操刀,真是遗憾。刻填彩漆画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虽然作品至今已有50载,但在博物馆的精心“保护”下仍见推光漆又黑又亮,色彩亦艳丽如新。揭阳糖厂位于曲溪榕江畔,是潮汕地区机器榨糖的首创,据有关资料记载,1933年揭阳糖厂动工建设,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从外国引进制糖设备,1935年便投产,日榨甘蔗500吨,从而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1936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8.86万亩。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糖厂,糖厂人临危不惧,将设备拆运藏匿。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政府组织对糖厂进行复建,使之成为揭阳县为数不多的国有大厂之一。画面上刻划的是甘蔗丰收季节,揭阳糖厂码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但见近处糖厂的高大厂房掩映于绿树之间,高低不一的烟囱冒出缕缕白烟,飘上天空;码头上的工人有的开着大吊车、有的在指挥甘蔗的装卸、有的与船工打招呼,形态各异;码头边停泊着不少载甘蔗的大小木船,船工们或在降风帆、或在撑杆、或在摇橹;左侧三艘装满一袋袋糖的木船,正在升帆驶离码头。远处江面上还见有“电船”拉着满载货物的小木船,正向这边驶来;左上方是连绵的山峰和一片片的蔗林,画面真实展现了当年榕江畔糖厂码头的景象。 这看似简单的画图,融合着多位名师和艺人的各种不同技艺,制作过程是十分艰辛的。著名漆艺名师杨表权先在杉板上用大漆灰多次填补杉目和接缝,后补漆灰、上布;再刮上数遍漆灰,每遍阴干后都得水磨,最后一遍用漆灰刀刮平。接着涂上多遍黑生漆,并上熟漆数遍,每一次阴干后都要水磨;在此基础上再涂上退光漆,最后用手掌沾瓦粉进行推光,直至光滑明亮。推光漆板制成后,金漆画名师陈成光就在漆板面上描绘图案,他根据漆画的构图由于受大漆与工艺限制的特点,讲究画面的视觉和对比的均衡,注重疏与密的对比,在处理中巧妙地“以黑当白”,“白”中见江水和天空,突出表现的重点物象,使之具有独特的视觉美。然而,这幅作品最大的难度就是雕刻,画面上每一条横、直、弯、斜的纤细黑色线条,其实就是黑推光漆线,并非用笔描绘出来的。漆器的装饰手法分为动笔和动刀两大类,动笔相对来说比动刀容易一些,此作品不是在漆膜未干透、硬碰软的剔,而是在推光漆面彻底干透下硬碰硬的刻,难度非常大。雕刻艺人根据设计画稿,执刀进行雕刻并铲去漆灰,使图案的轮廓线凸起,所用的刀是用雨伞钢骨磨制成一把把专用锋利刻刀,并根据漆层厚度,形象不同部位线条的长短、粗细、阴阳、弯弧等不同特点,采用“侧锋”运刀,使每一条线呈上窄下宽,避免“中锋”用刀而致线条崩裂,每一刀若稍不注意就前功尽弃。据了解,雕刻这些线条、铲平漆灰底地,如果一个人就得用半年的时间。漆底铲平后的线条凸现,陈成光名师再用粘合剂拌矿物质色料,对不同的表现物象进行填彩、描绘、渲染,使之浓淡相宜,层次丰富,具有立体感,黑漆与彩色对比分明,在平面上略为微凹,一幅刻填彩漆画就算是完成了。欣赏这幅作品才知来之不易,名师、艺人将各自的拿手技艺相融于一体,整个制作过程既时间长又复杂,成本很高,不是一般人就能制作的。正是由于难度如此之大,这么多年来再也没见有人从事这门刻填彩漆画技艺。
|
你是本文的第68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10、11 作 者: 曾广锡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