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生动 妙趣横生——著名陶塑老艺术家陈保国的作品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今年9月24日《聚贤堂·群英会——现当代石湾陶大师精品展》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隆重举行,展出刘传、区乾、庄稼、曾良、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黄松坚、刘炳、陈保国、潘柏林、钟汝荣、杨锐华、霍家荣、庞文忠、封伟民、黄志伟、霍冠华、潘汾淋等十九位大师的佳作。参展的已故大师的家属和十三位参展大师亲临现场,已是九十高龄的刘传大师的爱徒——陈保国,在儿子陈茂辉陪同下不辞辛苦从揭阳市前往参加开幕式。博物馆的领导知道陈保国是我国已故著名陶塑大师刘传的入室弟子,经一番联系后将此消息告知刘传大师之夫人陈少英,她闻悉陈保国来到广州陈家祠,马上在儿子刘桂芳及儿媳陪同下,专程从佛山赶到广州要与陈保国见上一面。当师母陈少英与爱徒陈保国会面时,两位耄耋老人紧紧握住双手,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叙说往事,记忆犹新,陈少英指着陈茂辉与刘桂芳说,他俩大小才一岁,都是在广州出生的,陈保国当年还帮师父照料刘桂芳,她还记得陈保国今已六十六岁的女儿陈映君的名字并问其情况。在场的不少人士目睹此情此景,都不禁为之按下相机的快门,四十九年后的陈保国与师母陈少英、师弟廖洪标大师等聚会于广州陈家祠,成为了此次展览会的一段美谈。
    在展览大厅中每位大师都设专橱展出,陈保国的展橱有《理发》、《钟馗》、《老子出关》、《惮悟》等四件作品,分别创作于2000年至2013年,或素胎、或素胎与色釉结合,刻划的古今人物形象以写实为表现手法,粗犷与精细、形态与神态结合,生动传神,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这件创作于2005年的《理发》作品高24厘米、宽15厘米,取材于过去民间乡土生活素材。但见一顽皮的胖孩童身着肚兜,盘腿坐在木椅子上,扭扭捏捏,露出似怕又欲的神情;站立的理发师傅身穿长衣、头戴小帽、脚着布鞋,右手握着一把剪刀,左手轻轻放在孩童头上,似乎在对孩童说“头不要乱摆动!”又好像在给其讲述有趣的乡村故事。两个人物形象一老一小,一高一低,对比和谐,互相呼应,情趣生动,且是用陶泥纯手工捏塑的原作,衣褶线条相当简练,注重面部表情的刻划,精雕细刻,使之以形传神,富有生命力。整体上只在理发师傅的外衣和孩童的肚兜加上棕黄色釉,其它都是陶泥素胎,极富艺术感染力。陈保国老师用陶泥十分生动地表现了潮汕地区过去农村的理发师傅为养家糊口而串街过巷,奔波于乡野田间的情景,浓郁的生活气息跃呈眼前,让人读出更多的妙趣来。
    散发令人亲切气息的泥土,经过揉练、捏塑、成型、上釉,再经过火的冶炼,最后成为精美无比的艺术品。作为陶塑艺术家的陈保国,他的一生就从事陶塑这一件工作,在与泥巴打交道中感到快乐,把自己对陶塑艺术的感动和体会融入了创作,倾注了自己的挚爱,“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之崇高荣誉可谓受之无愧。我们再来品读他2013年创作的《老子出关》,这是素胎与色釉结合的一件作品,高31厘米、宽30厘米,虽表现的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传统题材,却给人有一份别开生面的感觉。陈保国老师不按常规比例构图塑造,有意识将人物形象比例调高,青牛比例压小,将老子坐牛姿态成为“心”字造型。瞧!这健壮的青牛转过头来张望,显得活灵活现,坐在牛背上须髯飞霜、身披长袍的老子,手执一把羽毛扇子,双眼凝视前方,俨然一派道骨仙姿,不食人间烟火,“牛走函谷关,紫气自东来”在其中得以完美的体现。这件作品亦是纯手工捏塑的原作,整体仅露人物的脸部和手掌的陶胎原坯,不施釉彩,人物衣袍施以大片水绿“窑变”釉色,青牛施石墨釉,似流水般起伏的衣褶线条,鲜明的衬托出了老子这个古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最高境界“智”的形象。陈保国老师在传统中融入自己艺术实践的体会,求变、求新、求深,注重超越自我,对不同的题材,施用不同的技法,使人物形神兼具,性格鲜明,神韵动人,呈现不俗的艺术风貌。在这里,我欣喜地读到了他的艺术匠心,十分满足地收获了极其丰盈的艺术愉悦。
    陈保国老师是揭西县棉湖镇人,1925年出生, 1953年陈保国从家乡前往广州人民美术社工作,正式拜刘传为师,后转石湾美陶厂,得到大师的真心传授,在长期的勤学苦练中,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1966年他从佛山石湾回到揭阳工艺美术厂,又曾到汕头地区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光阴荏苒,从艺已六十余载的陈保国老师仍勤耕不辍,令人佩服!

你是本文的第67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11、1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