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缀画难得一见——贝缀挂画《百花齐放》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四月初的一天,我接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好友打来的电话,说是在清理库房时发现四幅从未见过的工艺品,是用贝壳粘贴的,被放在一神龛里,蒙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好友对这几幅作品进行了一番细心清理,发现其中有的底板及贝壳脱落了,忙拍照并将图片发来给我。我打开电脑仔细端详一下,感到十分惊讶,这是贝缀挂画,宝贝呀!究竟为何呢?因时至今日在所有已出版介绍潮汕工艺美术书籍中,仅介绍过甲子贝雕、海门贝雕,从未有过惠来贝缀挂画,就是行内人士也几乎耳所未闻,目所未见,更何况是行外人了。我在工艺美术行业混了四十多年,且早年一直从事生产管理及文字资料工作,经常到各地拜访艺人,熟悉了不少传统工艺,但也仅知有贝缀此门技艺而已,实物从未见过。今真是十分幸运,既新我耳目,又填补此栏目的空白。
    这几件作品分别是《百花齐放》、《祖国万岁》、《和平颂》、《虾趣》,有横有直,落款是“1959年广东普宁县惠城艺工厂缀制”。惠城即是惠来县政府所在地,为何是普宁县惠城?原因就是1958年12月撤销惠来县建制,与普宁县合并,1961年3月又恢复惠来县建制,这些作品刚好是在撤销惠来县后制作的,所以才会有此落款。惠来贝缀,亦称“缀壳”,民间艺人利用沿海各种天然贝壳,取其形与色,运用中国画的构图和技法,创制出独特的工艺品,这也是惠来贝雕工艺品的原始雏型。早在1926年,惠来县就已经有人用贝壳组缀小品和屏画,当时在靖海所(现在的靖海镇)“四礼学堂”任校长的珊石先生(姓氏不明),就经常利用假日或课余带学生到海边拾贝壳,然后根据贝壳的天然形状和色彩,随形制作成小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民间工艺给予大力扶持,贝缀工艺得到了重视,惠城、靖海、隆江等乡镇先后成立美术工艺组(社),贝缀技艺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在潮汕地区乃至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品读的这贝缀挂画《百花齐放》长2米、宽1.3米,在画面布局上采用中国画的章法,主题突出,构图简炼,左实右虚,将表现的物象布设于两边,近景加重,远景空灵,右侧怪石嶙峋,松树枝干珊珊、刚劲挺拔,木棉树干直立、密生瘤刺,两树枝柯交错,松针与木棉花相互交错;牡丹、山茶、桃花、梅花、海棠、菊花、莲花、杜鹃、竹子等奇花异卉,分布于左右两侧,错落有致,花繁叶茂,艳丽多姿;各种鸟儿或栖息枝头、或扇动翅膀,或雀跃嬉闹,或俯首闻香、或啁啾歌唱……,流水潺潺的小溪上,白鹭、天鹅、鸳鸯正在尽情嬉泳,各具风姿,惟妙惟肖。作品画面上疏密相间,动与静交融,树木、花草及各种珍禽活灵活现,意趣盎然,展现了花香鸟语,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一种优美、清新、淡雅之感。博物馆里这几幅贝缀作品除《虾趣》外,都是当年惠城艺工厂的艺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展览而创作的,其中这幅《祖国万岁》以国徽为主体,衬以火车、农田和花卉的挂屏,还被选送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展览会,所以显得十分珍贵啊!
    说起制作工艺就得先设计图稿,在底板绘上天、地、水的白、绿和蓝色,然后选择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贝壳进行粘贴,如用“铁树”作梅枝,“海胆”壳体外黑带紫蓝色的刺条作松针,“小珍”壳作鸟的羽纹等等,粘贴材料由于当时并没有现在的各种化工胶粘合剂,采用的是较为原始的松香或糯米糊作为粘合剂,松香用火加热,糯米经煮烂并搅成糊状,以此来粘贴贝壳。惠来贝缀工艺品在1958年至1960年已形成小批量生产,这时期先后有多件作品选送参加汕头专区、广东省和全国的文艺、游艺展览,其中梅、兰、竹、菊、丹凤朝阳等5幅获汕头专区游艺会作品二等奖;松鹤、鹦鹉、鸡菊等8件参加“汕头专区文化艺术展览会”、“汕头专区工农业生产十年成就展览会”,《松鹤图》挂屏参加“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并获优秀作品奖。当时还根据省有关部门的要求,由广州美术社提供稿件,艺人们创制巨幅挂屏《人民公社好》,采用宣传画的形式,反映广东省农渔业大丰收的景象,悬挂在广东省农业展览会水产馆的大门上,受到省领导和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然而,由于遇上“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加上粘贴材料易产生变质、发霉,致使表现物象脱落,影响产品质量等原因,贝缀产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停产了。1972年初惠来县一些城镇先后成立了贝雕工艺厂,从原来的贝缀发展为贝雕,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你是本文的第52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5、17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