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九号馆举办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有关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展的收尾工作。此时在汕头展台前有外地来参展的人拿着相机在拍照,原来他是在拍一件葫芦刻作品,并加以称赞。这是汕头首次参展的艺种,在潮汕地区乃至全省尚未见过的,在随后文博会开展的作品评审中,此作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的银奖,这也是专家评委们对青年艺术家郑志开雕刻技艺的肯定,的确为之倍感欣喜。 葫芦谐音“福禄”,其枝茎称“蔓”,“蔓带”与“万代”谐音,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此件《福禄万代》高47厘米,它的形状很可爱,像两个摞起来的球体,上小下大,就叫“大亚腰葫芦”。郑志开经反复构思,以吉祥寓意为表现内容,用似陶瓷的通景式作为构图,在圆体的葫芦上面作文章,立意新颖,将葫芦、蝙蝠、祥云等物象和印章、诗文、篆书文字等融于一体,内容丰富,别开生面,情趣顿生。但见葫芦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叶子翻卷,轻盈多姿,果实下垂,有大有小;五只蝙蝠在空中或上或下,展开翅膀飞翔,疏密得当,葫芦的静与蝙蝠的动形成了强烈对比。“厚德载福”、“福禄寿全”等8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篆刻印章点缀其间,并在上部的一朵祥云上刻下诗文,使之作品的书画、金石韵味十足。这些表现物象高出底地3毫米,而衬底的是“福、禄、寿”篆书字样,自下而上分为14圈,一圈一个字样,每个字的宽与高都是2厘米,每一笔划的宽在1至2毫米,工整有序,巧妙地烘托了主体图案,显得形体清晰,主次分明,玲珑剔透。而且做为底座也取自葫芦,上下饰回纹,中间刻上“福禄万代”四个字,以及十二生肖的图案,作为主体的延伸,从而使作品与底座两部分浑然一体。 这件作品最大的难度就在于精细巧妙的雕刻技艺施展,葫芦皮与肉的硬、密、韧度有着极大的差别,其皮质十分坚硬且油润而光滑,皮下常是松软,厚度一般不超过1厘米,可作为雕刻的也就在2至4毫米,最里一层的葫芦瓤不适合雕刻。施刀时要心静气和,准确度高,用力恰当,行刀缓慢,完全靠手感力度进行,稍不注意将前功尽弃。作者在葫芦上画出图案后,雕刻开线时将与图稿无关的全部去皮,成为“托地”浮雕形状,用不同工具进行刻划,体其呈不同的艺术效果。用圆磨头将浮刻诗文的底地打成沙地状,使光滑的笔划线条与粗糙的底地形成对比;用刀具对凸起的每一条线、每一块面细心修复,使其起伏不一、高低有别、圆滑细腻,并用平头刀对一些细部进行刻划;此后又对所有物象进行研磨,用玛瑙刀压葫芦藤、叶和果的边缘,使其坚实,不留下刻刀的痕迹,流畅柔美,生动逼真。而对叶子的脉络、蝙蝠翅膀的纹理刻划,却先去掉一层薄皮,后再压花,使之变化多端,所有这些技艺的运用都得一气呵成,因为力轻则压不凸出,力重则划破表面,可见刀法运用之纯熟。作为托地的“福禄寿”篆书字就用通雕技艺来凸显密实与通透的对比,增强画面的层次感。阴雕主要用于刻划底座的装饰纹样,可谓将浮、通、阴雕等技法集于一“葫”了,令人无不为之叹服!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